togel bet 100

situs togel

bandar togel

rupiahtoto

December, 2020 - Capital CEO Ltd

利張錫齡 | 建橋者.The linkage between public and arts

利張錫齡(Nancy Maria Lee Chang)、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
利張錫齡(Nancy Maria Lee Chang)、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

香港藝術館於2015年8 月開始閉館進行翻新及擴建工程,事隔三年多後,終於完成所有工程,並於近日開放給公眾入內參觀。面對煥然一新的藝術館,自2005年起出任「香港藝術館之友」(Friends of Hong Kong Museum of Art)主席一職的利張錫齡(Nancy Maria Lee Chang)特別感觸,但依然掩蓋不了內心的喜悅。她熱愛藝術,多年來無間斷地投身藝術公職,並持續扮演橋樑角色,將香港藝術館的藝術活動推廣至普羅大眾層面,為香港藝術地位的提升出一分力。
Text /Jerry Hui Photo / Cheung Chin Yui

三年的過去
C:在訪問前夕,我已參觀了一會新的香港藝術館,看來大致上已經完成。作為「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過去多年來一直與藝術館緊密合作,你對新的藝術館有何評價?
N:我覺得是非常之好,是個wonderful job,而整個項目更是在不超支、不超時的情況下完成的。這次翻新及擴建工程是由建築署的建築師參與完成,不假外求,而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新館增加了40%的面積,從前是不夠地方用的,因此很多展覽都做不到,有些更要排期三年以上,現在經過擴建後,便可以舉辦更多藝術展覽活動了。

C:在藝術館則宣布要閉館三年時,我實在是難以接受,因為它在藝術展覽方面是太有代表性了,如今三年竟然已經過去,更換來了一座時尚典雅的當代藝術館。
N:對,這三年時間是絕對值得等待的,當時真是覺得時間很長的,但時光飛逝,一下子又過去了。

C:好奇一問,「香港藝術之友」的工作安排都是與藝術館有關的,這三年來藝術館都是在閉館狀態,那對你們的工作有影響嗎?
N:不,就算是閉館,我們一樣是很忙的。「香港藝術館之友」的角色及工作,是作為一道橋樑,將藝術館內的藝術展覽及其他活動推廣給大眾,讓更多社會人士,可以參與其中,因此就算是閉館,我們亦一樣沒有停下來,依然策劃很多活動,讓公眾人士參加,如藝術展覽、暑期藝術活動等。由於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便去借,這方面不成問題。另外,由於藝術館要翻新,各方面亦要相應upgrade,如改網頁、改藝術館標誌等,真是很忙的。我覺得大家都在發揮香港人的 “can do”精神,在這份精神下,是沒有任何事情是做不到的。

將藝術與大眾連繫起來
C:你是讀藝術出身的,曾在倫敦大學修讀藝術史,又於紐約大學美術學院獲取藝術史碩士學位,擁有很好的藝術背景,但奇怪你沒有加入任何藝術機構,從事藝術行政工作,反而多年來都從事藝術的義務工作。回想2005年,你是如何開始成為「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一職?

N:我是在80年代末從紐約回到香港的。早期我在Orientations(編者按:一本創立於1970年,主要關於東方古董藝術的雜誌)從事編輯的工作,開始接觸香港的藝術圈子,又加入了東方陶瓷協會,逐漸認識了很多藝術品收藏家。當時我沒有想過朝學術方面發展的,因為學術研究往往很少人知,而影響力亦有限。那個年代的香港,藝術活動不多,在籌辦相關活動方面亦很弱,於是我很想可以在這方面出一點力,可以舉辦多些藝術活動,將展覽活動與大眾連繫起來。自香港藝術館在1991年於尖沙咀建成新館後,便覺得它是可以在這方面做得更好,是充滿了潛力的,因為我一直相信,藝術館是屬於所有社會大眾的,於是就在2005年開始出任「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一職。

C:做了「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後,你策劃了哪些活動?
N:早年的香港藝術館,是很靜的,入場觀眾不多,可能因為場內的氣氛關係,令很多人都不願進入參觀,主因是比較缺少與觀眾交流的機會。我認為,藝術館跟觀眾之間的關係是不應如此的,而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要建立「香港藝術館之友」與藝術館之間的關係,明白到我們是真心幫藝術館的。我在成為主席後的第一個節目,是為全港的學生提供免費巴士接送服務,只要學校方面有興趣參觀館內的藝術展覽活動,我們便有交通安排。這計劃成功發揮了影響力,一下子有很多學生來藝術館參觀,一年有數萬名學生人次,並以小學生為主。我認為認識藝術應是從小開始培養的,亦因這緣故,平日亦有很多學生來藝術館參觀。自此開始,我們又計劃了很多活動,並獲得藝術館方面的肯定及支持,於是活動便愈來愈多,對象涵蓋基層市民、學生、年青藝術家等。最新計劃,是推行「策展人發展計劃」(Curatorial Development Programme),目的是藉此培育更多優秀的策展人,計劃細節包括安排年青策展人往外國的藝術機構工作,藉此吸收及學習外國策展經驗,同時又引入外地的藝術學者或專家,他們會在藝術館內工作一段日子,大家一同學習。

"我一直相信, 香港藝術館是屬於所有社會大眾的。"
“我一直相信,香港藝術館是屬於所有社會大眾的。”

成為國際級藝術館
C:這個新計劃看來需要不少資金,難怪你們要於12月初舉行籌款晚宴了。
N:對,因為政府對藝術館的資助,都用在館上,至於其他事情,如「香港藝術館之友」籌辦的活動,便需要其他資金援助。

C:近十年間,尤其是自從舉辦Art Basel Hong Kong後,香港在國際間的藝術地位已提升不少,相信在籌募經費上亦不致於很困難?
N:香港的藝術市場是一定好過以前的,但同類型的藝術活動其實亦不少,很多藝術機構都在找贊助,所以有一定競爭性。不過,我們設計的推廣項目向來都很有效率的,一般不需要很多錢,其效果卻非常明顯,有效發揮到影響力,例如免費巴士服務,便不須太多的資金,效果又很好。

C:西九龍的文化版圖基本上已規劃完成,重要建築如M+博物館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均將於未來一兩年內落成,改寫香港近半世紀來的藝術發展版圖,你認為香港藝術館將扮演甚麼角色?
N:這絕對是好事來的,就像你去購物,原本只是一間店的,如今變成了好幾間,情況一定是更好的,如百花齊放,令更多社會大眾參與其中。香港要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樞紐角色,是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那不止畫廊、藝術機構,還要有收藏家,最重要是公眾的支持。

C:做了十幾年主席,你到今天仍享受目前的工作嗎?
N:這份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但我亦認為,其實我是不應佔據這個位置如此耐的。我曾向藝術館反映多次,說自己想退下來,但他們總是不捨得我離去,
說翻新完再算吧。如今工程已完成,我想亦是時候去安排繼任人了。


香港藝術館之友info

成立於1991年,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認可註冊慈善組織,旨在支持和推廣香港藝術館的不同項目,是香港藝術館與群眾的一道文化橋樑,多年來一直致力提升觀眾對香港視覺藝術的興趣,以及培育香港青少年對多元化藝術的欣賞。「香港藝術館之友﹂所有經費源自會員及活動收費,不定期籌款活動以及個人和私人基金會的捐贈資助。

利張錫齡info

於 1987 取得紐約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碩士學位,曾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藝術史。現時分別擔任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顧問委員會成員、紐約大學美術學院理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里爾——薩克勒畫廊董事會成員、香港水墨學會董事等;最新公職是出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成員。利女士希望能成為香港與國際藝術博物館的橋樑,促進文化交流,為藝術的發展不遺餘力。

【名人專訪】新任YIC會長 | 萬通集團國際.廖錦興「升級建塑料王國」

上世紀香港有不少的企業家以傳統工業起家,他們多以「獅子山下」拼搏精神,打造個人的事業。新任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YIC)會長廖錦興(Bobby),藉內地改革開放機遇,九十年代與兄弟毅然創業,成立萬通塑料,生意逐步升級,專攻高增值塑料業務,並為客戶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至今成為行內知名的汽車塑料工業主要供應商之一。
Text / Henry Lau Photo /鄺銘漢

Bobby出身基層,自詡是「屋邨仔」:「童年時住在屋邨,一家六口住在狹小的地方,放學打打乒乓球,沒有特別娛樂,也不會有額外零用錢去玩。」自言天生不是讀書材料,中學畢業後,無緣升上大學,他夾在踏出社會與留守校園之間。「我最終去半工讀管理學科,也做過船務文員、銷售,當年沒有什麼特別理想,曾經去考警察,但在投考當日,有個交通警被車撞死,屋企人打電話叫我不要去考,所以沒去到。」他娓娓道出自己是本地青年典型的成長故事。

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年輕人心中有一團火,總希望追求自己的夢想。1990年,廖錦興與兄長廖錦新,見證時值內地改革開放,不少非國營的單位紛紛來港採購原材料,乃覷準商機,兄弟倆「膽粗粗」創業。「我在原料公司工作過,了解多了,覺得有發展空間,後來在學校老師啟發下,我與哥哥一齊創業。」他們的事業,是絕對的由無到有,他坦言:「自己無錢、無人脈、無背景,但我們只依靠勤力! 」

萬通集團國際2005年增設橡膠地材業務,以環保、隔音、安全為賣點,主打中高檔市場,符合現今環保大潮流。
萬通集團國際2005年增設橡膠地材業務,以環保、隔音、安全為賣點,主打中高檔市場,符合現今環保大潮流。

高附加值塑品起家 力攻環保產品
Bobby憶述創業初期,由早上七時做到凌晨一時,一個人孤身去拜訪內地深圳、東莞的廠商,希望客戶給予公司一個機會,終於建立了自家的銷售和工程師團隊,公司發亦展逐漸上了軌道。他提及,當年公司成功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塑料種類供應商,予以應用於廣泛的範疇。例如:汽車工業、電子零件及電器、信息與通訊技術、醫療工業、橡膠地磚等,其客戶有不少是國際品牌及行內的領先企業,公司業務每年有持續性增長。

對於公司迅速成長,主要憑藉創新精神多年來不斷轉型升級,走出作為純原材料供應商的框框,經歷擴大市場份額、進軍貿易更新完善內部管理系統,再升級至項目管理等高增值的業務。廖錦興分享轉型升級的經歷時表示,集團過去以汽車、醫療及電子零件的高性能塑料業務為主。2004年,萬通集團國際亦迎來了另一個突破,與歐洲最大的德國熱塑性彈性體生產商KRAIBURG 集團合資經營加工生產;2008年正式投產,廠房設於馬來西亞,成功將業務由製造業拓展至建築行業,為體育及康樂設施如跑道、遊樂場、辦公室及公共設施,提供環保、隔音、安全的橡膠地材產品。

近年,環保是社會最重視的議題之一,塑料工業自然牽涉到分解問題。Bobby說,過往塑料市場競爭激烈,行業間以低成本,高產量作為營運目標,卻忽略了化工材料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可幸的是集團的環保意識經已與國際接軌,為行業樹立典範,他們主要供應熱塑性工程塑料(產品可重複回收再造),大大降低廢物產出,令環境負擔得以舒緩。「環保意識的要素包含輕量化、代替物料、增強性功能及混合性物料,現時電動車採用的工程塑料,可為整架車重量降低10kg,續航里程可增加2.5km。」

他表示,合資公司生產的橡膠地材產品主打中高檔市場,在中港兩地業務均有不俗的增長。「2005年,我們增設橡膠地材業務,以環保、隔音、安全為賣點,大部分產品利用環保橡膠製造,所有生產過程均符合國際許可標準。」Bobby坦言,為贏口碑,集團不甘於只做材料供應商,由產品設計、用料,甚至是安裝,公司都有專人跟進,他說:「因為我們好鍾意這個產品,很怕最後出來的成果不夠好。另一方面,集團又與德國房車廠合作,做專業分銷,致力業務多元化。」

廖錦興info 萬通集團國際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會長 2009年度香港青年工業家獎
廖錦興info
萬通集團國際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會長
2009年度香港青年工業家獎

拓內地網絡 升級項目管理
在內地業務方面,Bobby說,集團現時內地9個省市設立了彼此關聯的分支機構,包括東莞、廣州、廈門、上海、武漢、重慶、青島、天津和長春,僱用超過100名員工,由香港總部進行統一管理,分部之間互相關聯、協同合作,為客戶提供完善的供貨和物流服務,以及加工過程中的技術諮詢服務。

另一方面,Bobby表示,除了為客戶提供切合產品的原材料外,集團的專業技術顧問亦為客戶提供綜合性的諮詢及支援服務,包括從最初的塑料選擇、模具和產品設計、加工技術以至量產的各個階段,以至協助客戶優化其供應鏈管理,在選料、採購、物流方面予以協調。隨著工業4.0新世代的來臨,萬通集團國際已在2017年使用3D打印技術。Bobby說:「科技已滲進每個板塊,傳統工業當然不例外,好像3D打印技術,對於我們製作樣辦模具給客戶作解說,有很大幫助。」

廖錦興近年積極參與社會及業界公職,與同業分享升級轉型的心得。
廖錦興近年積極參與社會及業界公職,與同業分享升級轉型的心得。
在早前就職禮上,廖錦興從卸任會長冼雅恩(左)手上接任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新一屆會長。
在早前就職禮上,廖錦興從卸任會長冼雅恩(左)手上接任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新一屆會長。

倡創科精神 鼓勵青年加入工業
Bobby與兄長一同打拼,把萬通集團國際由一般塑料分銷商,發展為現時中國具領導地位的工程塑料供應商,此成就令他在2009年獲頒「香港青年工業家獎」。

Bobby除專注公司業務外,也積極參與促進業界發展的工作,活躍於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塑膠科技中心及香港塑膠原料商會等團體,反映業界的聲音之餘,協助同業提升競爭力。

今年,Bobby在社會公務上有一個新任務,他接替冼雅恩,成為2019-20年度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會長一職。他表示,「同心求創新,塑造新機遇」是本年度的的主題。活在當下,創新需要仰賴香港人和企業同心協力尋求變化。新的一年,協會將在青年群體中發展教育計劃,拓寬視野到內地以至東南亞等地,加深青年群體對世界工業的認知;在工業創新領域中,為推動傳統產業與創新科技的合作,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早前便與港科院轄下的香港青年科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Bobby表示,青年科學院匯聚不少教授級的年輕人才,協會將會與他們共同思考,如何將科研落地,「我們缺乏研究尖子,他們缺乏市場人才,可以互相補足,令科技研究與工業接軌。」

另外,協會未來更有意為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Bobby表示,對SEN學生難以找到工作及實習機會有切身體會,他透露,協會正與相關團體商討,構想與企業提供實習及職位配對等,共同履行社會責任,共建關愛社會。
Bobby提及,協會秉成前任多名的會長如冼雅恩及陳婉珊傳承下來的傳統,構思舉辦大型海外考察團,為會員及其企業親身了解海外地區創科或產業升級成功案例,為香港工業轉型盡一分綿力。


兄弟同心 各施其職

萬通集團國際即將踏入成立30年之際,創辦人為廖錦新(Sunny)(右)及廖錦興(Bobby)。兩兄弟多年來合作無間,在沒有祖蔭下,九十年代公司依靠他倆赤手空拳打拼天下。問及兩兄弟在公司內如何分工?Bobby提及,兄長Sunny負責對內,以香港、華南業務為基地;Bobby則負責對外,以內地及聯絡上游供應商為主。對於公司大大小小事務、發展方向、商業決策等,兩人的默契是遇到意見不同時,共識是由Bobby去決定。事實證明,這30年來,他的決定也沒有出過岔子,兩人互相補足,合作無間。

【Connect with The Little Prince】Olivier d’Agay.擁抱「小王子」

「星星真美,因為有一朵看不見的花…」這是法國名著《小王子》的其中一句名句。這本發表於1943年的世界知名法語書,現已被翻譯成250多種語言版本,並曾當選為20世紀法國最佳圖書,也是全球最暢銷書籍之一。文字世界讓讀者留有無限想像,除了看書,也可與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安東尼·聖修伯里)的家族後人Olivier d’Agay傾談,探究文學巨著背後如何影響世界,持續在地球上「發聲」。
Text / Jamie Tsang Photo / Cheung Chin Yui

不論看過多次遍,《小王子》一書的某些情節、一些對話,仍像歷久嚐新,令人有所啓發。筆者數年前問過Olivier,他最愛的書中角色是誰?他當時答是狐狸,大概是因為狐狸擁有大智慧,生命的一切關乎品質。他說,當人利用時間與某些人相處,自然會關心某些議題,成為生命焦點。今年,Olivier帶領《小王子》與著名的本港蛋糕品牌Bombshell 聯乘合作,推出三款以「夢想啟航」為題的《小王子》造型蛋糕。今回再次踏足香港,除了帶來美食,更分享有關小王子甚至作者本人的獨特魅力。

C:Capital CEO
O:Olivier d’Agay(《小王子》作者的甥孫、聖修伯里基金會總監總經理)

當《小王子》來到香港
C:這次並非首次來港,今次再到香港,感覺如何?
O:四處有很多人,香港有不同部份,又有新界、九龍、離島等,若要認識香港,一定要走遍這數個部份,認知「香港島」又不代表香港的全部。今次又跟香港的大學生見了面,十分有趣,香港人普遍都很有善。

C:小王子會拜訪不同星球,遇見不同人物或角色;若用一個故事人物來形容香港人,你會用?
O:我會選狐狸,就是需要點時間去了解個性。香港人很努力工作,同時也看重家庭,這也是我喜歡大家的地方。對我來說,家庭觀念很重要,在眾多的人物角色中,我也最愛狐狸。

C:今次特別跟香港的蛋糕品牌聯乘合作,背後的意義在於?
O:是有關小孩子的。因為書中的情節都是關乎童年,今次的聯乘合作,當然與小孩子有關。就像今天的發佈會,會場的佈置也像小孩子的派對般。我們有時候也像小孩,《小王子》讓我們保持童心,世界變得很快,我們需抗衡這股洪流,保持純淨的心,對新事物抱持開放態度。

《小王子》讓我們保持童心,世界變得很快,我們需抗衡這股洪流,保持純淨的心。
《小王子》讓我們保持童心,世界變得很快,我們需抗衡這股洪流,保持純淨的心。

傳奇作家的日常
C:狐狸曾向小王子說過一個秘密:「一個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作為《小王子》作者的甥孫,你對這位曾舅公,有甚麽感覺?
O:他的一生很令人難以置信!只活了一次的他,卻有著多重身份。他既是貴族,又是開創航空界先河的飛機師,那時當機師是個很危險的職業,很多機師都活不過35歲,多數是很年青便去世,但他卻是那年代唯一一個在四十多歲才去世的人。他又是成功的作家,遊歷世界各地,更是具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並曾到過荷里活當電影編劇,大部份的書藉於他在世時已改編拍成電影。

C:你與安東尼·聖修伯里有見過面嗎?
O:我也想跟他見面,然而他在1944年走了,我還未有機會跟他見面,但透過相片和家族中的成員卻能了解他的往事。家族中有位95歲的長輩,他是唯一也是最後一位可以告訴我們有關安東尼的事。

C:可以告訴我們有關他的秘密嗎?
O:據說,曾舅公的生活很癲狂,總是到處遊歷。當他累時,便會回去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探望他的姐姐,即是我的祖母。對於當時還是小孩的爸爸來說,安東尼簡直像神一般的存在!他會跟我爸他們講述各種旅行故事,例如撒哈拉沙漠的經歷,曾坐飛機橫掃天空越過繁星,也試過降落在大海上。除了說故事,又贈他們很多禮物,送過名錶、相機,甚至是從美國遠道而來的可口可樂、香口膠等,這些物件都是在二戰前法國地區廣為人熟悉的。然而,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是離不開書本的,總是寫作、寫作,還有寫作。

鉅著背後的精神
C:貴為經典鉅著,《小王子》書中哪句話是你的至愛名言?
O:有很多。在不同時間、不同年紀,你看這書會有不同看法,你會找到那句屬於自己當下的名言。說起來,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過此書了,我該重新拿起小說來多看一遍!

C:《小王子》的內容可說是深入淺出,大人小朋友也有得著的地方。
O:我認為《小王子》首重友誼,還有是責任。正如書中的狐狸對小王子說過:「你要對你的玫瑰負責。」那是一種責任。我們要為家庭、朋友、和平負起責任,也要對地球負責,那是故事中發出的重大信息。地球的持續發展是我們所要關注的事,像前陣子的亞馬遜森林大火,相信小王子看到也感傷心。小王子關心大自然的每個細節,比如是火山、玫瑰、地上的每顆新生種子。我們要仿效他,我的同事現循這個願景工作,其中一個主力項目就是有關生態保育的,為要讓大眾提昇尊重自然的態度。

C:你的兒女如何看這本由家族成員撰寫的傑作?
O:他們各有自己的領悟,但當他們出外旅行時,又會好奇為何在不同地方也可找到《小王子》的蹤跡?我說這是個好問題,那是值得深思為何「他」會無處不在。

C:聖修伯里基金會是由你們家族後人和《小王子》愛好者的支持下,於2008年成立。作為基金會的總監總經理,你是如何將這傳奇作品發揚光大,致令這個經典故事及角色,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
O:其中一個媒介是電影,或是社交平台。我很喜歡在社區分享,如在面書等社交平台,有不少粉絲會向我們分享不同版本的小王子書。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將自己打扮成為真人版的小王子,向我們投寄自拍相片。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在身上紋有小王子相關紋身,用以表達小王子的鍾愛。有些粉絲甚至會隨身帶上小王子figure公仔當作旅伴,四處打卡留念,有的去過羅馬、艾菲爾鐵塔。此外,我們又會做一些展覽,如兩年前在香港舉辦的商場展及相關主題市集,也曾在法國本土及中國辦過主題展。另有小王子的甜點,就像今次的聯乘合作,為大家豐富味蕾。「小王子」活像一種生活,透過社區展現生命力。

C:作品到現在已風靡全球70多年,來到家族的第四代,有否想過讓下一代去參與推廣工作?
O:有部份家族成員已是基金會的委員之一,負責支援項目推動;而真正在辦公室工作的,則有兩個家族成員參與其中。我們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家族會議,可說是家族聚會,約有50人。我會跟大家說今年的《小王子》做了甚麽,同時也為「他」慶祝生日。

C:基金會過去亦曾舉辦不少慈善活動,可有動人的情節分享?
O:在巴西一間最大的醫院名叫Little Prince Hospital,基金會為那家醫院提供了圖書館。大約在6年前的開幕典禮上,有一位病重、約11歲的小女孩迎接我們。她帶我們去參觀醫院,全日跟我們一起,我們帶她讀著《小王子》。一年後,她過身了。跟小王子一樣,她是個小公主,她不懼死亡,經常面帶笑容,至今我對她仍感到很難忘。


關於《小王子》
《小王子》為法國貴族作家、詩人、飛行員先驅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安東尼·聖修伯里)於1943年發表的著名小說。曾當選為20世紀法國最佳圖書,《小王子》是世界最暢銷的圖書之一,被翻譯成250多種語言和方言,全世界迄今已售出兩億多冊。《小王子》是一個具有人文主義價值觀的哲學故事。70多年以來,代代相傳,是一個代表了童心、和平的標誌。現在,《小王子》亦已成為一個世界知名品牌,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電影、樂園及產品。Olivier 為安東尼·聖修伯里的甥孫,負責管理安東尼的精神遺產,以令這位偉大探險家和作家的精神永存於世。

張國麟 | 梅詩華 | 胡燦森.Build the liveable city「建構可宜居城市」

張國麟 | 梅詩華 | 胡燦森

因為愛一個城市,所以才會認真對待,過程中不斷探索,期望令城市變得更美好、更宜居、更有利持續發展。建築及城市,向來是兩年一度的「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中心思想,透過各設計師、建築師及專業人士參與,以不同創作形式展示及探索問題,引領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雙年展於2007年舉行首屆,迄今12載,本屆將由三位建築師:梅詩華(Sarah)、胡燦森(Roger)及張國麟(Alan)肩負策展重任,為香港這個國際城市,注入更多創意及正能量,從社區出發,開啟未來。
Text / Jerry Hui Photo / Cheung Chin Yui

今屆「2019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與往年有點不同,主要是策展團隊的成員增加了,由資深建築師Roger出任總策展人,領導作為聯合策展人的兩位年青建築師Sarah及Alan,而Roger曾有份參與2015年一屆的雙年展,因此透過這個新舊組合的班底,加上首次在位於荃灣的南豐紗廠(The Mills)舉行,令人對是次活動充滿了期待。

關於今屆策展主題,三位策展人便於十月舉行的記者會上介紹過。今屆雙年展的主題為「2×2(二城二):意像城創意」,目的希望透過探索及呈現對城市的想像力,觸摸城市脈搏。有想像力,才有未來,因此想像力已作為今屆雙年展的核心要素,策展團隊更為此而特別設計「ImaginiCITY」計劃,以探討訂立對城市想像力的衡量標準,促使都市人以想像力評估城市的設計規劃,喚醒都市人對城市想像的反思。今屆參展的規模,策展人亦指出,將匯聚超過70個本地及海外的參展單位,當中包括來自學術界、商界、社區界別、年青和專業建築師、規劃師、生態學家、 設計師、攝影師及學生等的參與。此外,策展團隊亦為雙年展訂立了三個策展副題:城市定位、可宜居性及可持續性。

以建築及城市為題的雙年展
雖為資深建築師,Roger的外表卻看來相當年青。作為今屆總策展人,他笑道,過往雙年展的策展人,一般都沒有人再「翻炒」(即再做多一屆或以上),而他可能是惟一一個。「作為策展人,能成功策展一個如此大型的活動,其實是相當有成功感及滿足感的,不過可能在整個過程中實在太辛苦了,很多人都不願再做。不過我的情況有點不同,我曾參與2015年的一屆,當時我只是聯合策展,因此在完成那一屆工作後,發覺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及方式去講,亦有些話題是很想去探討的,後來香港建築師學會再邀請我做策展,於是便答允了。」

不過這次參與,身份大有不同,已榮升至總策展人的身份。「我對雙年展有一些個人的看法。我認為,過往幾屆雙年展的策展方式,都是比較學術性的,或者只聚焦在某些行業上,忽略了社區元素,因此大眾自然會對過往的雙年展印象不深,故我便很想帶來一些改變,令到雙年展是很多人都可以接觸到的。」雙年展的主題,素來主要圍繞建築及城市之間的關係,對於這個命運,你又有否加以發展,或開拓新的方向?「對,建築及城市,素來是雙年展的特色。大家要明白,整個雙年展內,我們不是都在講建築的,建築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加多的,其實是城市。世界上有很多以建築為題的雙年展,但同時以建築及城市為題的,只有香港這個。」

胡燦森(Roger),生於香港,在英國巴斯大學 (University of Bath)先後取得理科學士和建築學學士學位。 1997 年於英國考獲專業資格,擁有超過二十年經驗,現身兼虎豹樂圃執行董事、香港建築師學會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成員,與及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香港區)會長,於活化歷史建築範疇擁有豐富經驗。

建築師策展團隊
城市,是由建築群匯合而成,若沒有了城市中的居民,縱有幾出色的建築物,亦徒具虛名,因此Roger強調,「人」才是城市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這個基調下,我希望呈現出來的雙年展,是不止有設計師、建築師的想法,亦有大眾的看法,然後一同去創造我們理想中的城市。這個雙年展是聆聽式的,我們需要大家的意見,因為在這個城市內,每個人都有其角色,都有其重要性;不只是設計師才有理想的,每個人都可以有。城市就是我們的家,作為家,你總有過一些幻想,是希望它可以變得更好的,而當有了這些幻想及想法後,專業的建築師及設計師便可以朝著某些方向去進行改變。」策展團隊亦明白到,對話不是屬於兩個人,是屬於社會上每個人的,因此於今年3月開始,已舉行了6、7場對談會,以探討不同的主題,並邀請了歷屆參展的設計師、策展人、國際策展顧問等,一同展開對話,為12月舉行的雙年展帶來更多有用的提案,並令活動更加完善。

至於其餘兩位策展人Sarah及Alan,筆者是感到好奇,在行內香港芸芸年青建築師中,為何選擇了他們?「我是在2014年開始認識他倆的,期間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曾舉辦一些建築比賽,他們有積極參與,更曾贏出比賽,因此對他們的作品很印象深刻,同時亦很喜歡他們的作品。他們不少作品都跟社區發展有關的,因此經常保持聯繫。後來有機會擔任總策展人,我便想起了他們,於是去邀請他們加入策展團隊。我覺得他們是很合適的拍擋。」Sarah及Alan 二人均是土生土長的建築師,一同創立的一口設計工作室,亦曾參與多個社區建設項目,時刻關注社區,三人理念一致,自然水到渠成。

張國麟(Alan)及梅詩華(Sarah)
一同創立一口設計工作室及一口舍群。Alan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建築學學士及碩士學位,香港註冊建築師,曾於英國及美國的建築事務所工作,目前是香港建築師學會的亞洲建築師區域
分局(ARCASIA)委員會主席;於2018年度獲 Perspective 雜誌頒發“40-under-40” 建築類別青年才俊獎。
Sarah擁有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建築學碩士學位,於社交設計和社區活動策劃方面擁有十年豐富經驗。 她亦參與了其他社區非政府組織,如「非常香港」和「城市日記」等社區項目的品牌和創意指導。 過去曾參與多種教學工作,於 2016 年獲得香港青年建築師獎。

想像城市未來
從三大策展副題去分析:「城市定位」——策展團隊試圖挑戰既定的香港形象,鼓勵公眾重新想像自身的城市定位,同時運用科技為展覽增添互動元素,以發掘城市的可塑性;「可宜居性」則意味著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喘息的空間,還包含生活的質素,能否讓市民擁有更多空間及機會,追求自己嚮往的生活等等,而一系列的展品及活動將展示科技如何理解自身的狀況、生活模式、社會需求,從而維持及改善社會的可宜居性;「可持續性」則是指建基於城市定位及可宜居性下,建構社區的一個特續進展的過程,而非視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團隊指出,透過想像力,大眾可以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加入可持續發展元素,逐步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城市。Roger說,這三個副題環環相扣,是探討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

現今科學昌明,要建構一個美好的城市,已跟科技應用脫離不開,而透過嶄新科技的應用,又確實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可宜居性及可持續發展性。Roger說道:「科技確是很有趣的,但我會認為,我們其實不需要太尖端的科技,一些傳統的技術及智慧,今日而言,亦是有價值。我會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的想像力,有了想像力,便可以改變未來。」

香港是我家
從這次策展團隊的訪問中,我亦感受到,三人對香港的一份濃厚感情,因為愛香港,才希望為它帶來改變。對於香港的感情,Roger細想一番,然後說道:「過去因為工作關係,曾去過很多外國城市。在我眼中,它們均各有特色,然而香港對我來說,仍是最特別的,因為香港是我的家,是我出世及成長的地方,是外國其他城市取代不到的。我最愛香港的交通便利,有很多美食,若果空氣可以改善一些,居住空間再大一點,那就非常理想了。」Alan亦說道:「我亦曾體驗過在外地工作及生活,比較之下,我仍是很享受在香港的生活,這是個多元化的中西交融城市,當中凝聚了很多不分晝夜的活力。」

Sarah說:「香港生活確實是急促,不過當中亦充滿了變化。正如Roger所言,我亦很欣賞香港在交通上的便利性,因為有了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統,我們便可以每天選擇不同的方式去遊走於城市之間,從不會有沉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