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el bet 100

situs togel

bandar togel

rupiahtoto

October, 2021 - Capital CEO Ltd

設計界就是一座金字塔 | 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黃偉祖專訪


新人上場,往往只得兩條路,不是蕭規曹隨,就是勇闖新天,而黃偉祖(Joseph)應該是第三種。

根據香港設計中心的新聞稿:「黃偉祖是一位設計師、研究學者及教育家,擁逾20年的設計學科教育經驗,加入HKDC前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更於2014年獲頒栢克萊國際院士奬。」

由此看來,出身世界一流大學,從事建築設計的黃偉祖,應該不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極速蓋一座設計界的通天塔吧。那麼到底剛履新,黃偉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撰文:葉志強        攝影: 張展銳

設計在香港,永遠達不到大眾理想的那條線,尤其與其他冒起中的亞洲城市相比。到底是條線定得太高,還是我們要求太低?是誤會或是彼此欠缺默契?

「Joe(同事對黃偉祖的簡稱)在咖啡機貼了一張便條,問我們最喜歡喝什麼口味的咖啡,再默默的添置。」一位同事如是說。

「我們早上一起在公司看奧運直播,為香港運動員打氣。當何詩蓓奪得銀牌,每個同事都非常興奮。」另一位同事如是說。

以上的對白並沒有經過「設計」。香港設計中心位於荃灣南豐紗廠的辦公室充滿不同聲音。聲音是多元而躍動的。

設計源自溝通

一直都知設計很難搞,讓一般人了解設計是什麼,難;讓家長了解設計是什麼,難;讓世界了解香港設計是什麼,更難。原因是,我們不夠跨範疇溝通。「香港不同的設計範疇分得很開。我也希望學院與學院之間多點交流,這個思維對新工作一定有幫助。因為現時不少機遇都需要跨範疇共同合作,才可以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黃偉祖踏進社會,第一份工作就是從事建築設計,之後成為學者。履新香港設計中心前擔任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三個工作都講求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我經常地想:設計是什麼? 一言蔽之,設計能帶來啟發。所以一定要發掘新事物,因為一個意念就似一顆種子,可以種植在學生、同事或設計師的心中, 他們可以使用設計思維,先跳出框框想寬一點,之後再根據用家需要和可行性收窄,藉以尋求答案。」

教學的背景,令黃偉祖跳出制定政策者的思維,一語中的點出香港設計的問題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要令設計植根於香港人的生活中。

與香港人談設計,不少人會認為事不關己,甚至是高高在上的事。「首先設計與藝術是不可以一刀切的。不同的是,設計一定有一個功能。例如現時每人都用的口罩、導演使用的攝影機、大家都穿的衣服,背後一定關乎設計;藝術家的作品是如何觀察世界, 設計師的功能是如何讓世界進步。」

設計賺到幾多錢?

黃偉祖解說徐疾有致,除了因為之前的工作都是對人以外,另一方面是他習慣以抽離的角度思考去審視問題。「由始至終,家長並沒有把設計放在第一位。」不少香港甚至華人社會的家長都會覺得,要先把書讀好,因為讀好書才有未來;然而不是每位學生都是DSE模式下的成功者。一個有創意的人,也不一定是讀書的材料」。在香港的傳統考試模式,分數就是衡量的絕對標準。在這個教育模式下,到底有多少個創意天才被埋沒?

黃偉祖說得沒錯,不少家長都想下一代當上會計師、律師、醫生,因為這才是生活的保障。然而宏觀的看,一個成功的設計生態,是可以帶動城市轉型的。現時英國創意產業經濟總量的增長高於任何其他行業,其中又以設計產業的增長速度最快。2009年度,英國設計行業產值約為19.1億英鎊,才佔英國GDP的0.15%,現時已躍升至第2位,直逼金融產業。

黃偉祖肯定的說: 「設計是一門專業及認受性高的行業,但真的是需要多些人認識設計能造成的影響力,才能提升設計的社會價值;而令大眾更認識何謂設計,香港設計中心絕對責無旁貸。」

設計界是一個金字塔

成立於2001年的香港設計中心,其定位是政府的策略伙伴,並在公帑資助下積極推廣設計。「推廣在整個生態是重要一環,最重要是令新進設計師覺得有機會。20年間,我們舉辦了很多項目和計劃,如設計論壇、設計獎等。」

在黃偉祖眼中,設計界就是一個金字塔,頂尖高層的設計大師當然為人熟悉及令人神往,但主要由年輕設計師組成的塔底基礎也絕對不可忽視,只要參與設計的人愈多,金字塔才會愈高愈闊。「設計中心20年間就是要令金字塔不斷鞏固與壯大。其中推廣的工作很重要。我們有不少培養計劃都是衝著年輕設計師而來,例如設計創業培育計劃(DIP)、時裝創業培育計劃(FIP)由提供地方、學習機會、企業交流,藉以拓展他們的視野。2024年,我們在深水埗的通州街/桂林街建立設計及時裝基地,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培育本港新晉設計人才及時裝設計師。」

設計智識周2021首次以跨媒體直播形式舉辦

關乎人的培育工作往往是吃力與漫長。要吸引新人入行,人在哪裡?「我從大學、設計學院年代,接觸的學生大多都不是傳統學科的天之驕子,學術成績也不是很頂尖,小部份甚至讀設計並非志向,只是因為進不了其他學科。然而,學術成績低,並不代表他們不能發光發亮,他們只是Diamond In The Rough,只是未被發掘打磨的鑽石。」

一直都知創意值錢,因為任何行業都要尋求創意和好設計。而最令黃偉祖俯首稱臣的設計案例竟然是很不「設計」的:「創立於德國的青蛙設計(frog Design),80年代在美國成立了事務所,在2014年設計了一套賑災救援流程,幫助救援組織更有效搶救生命。當中又開發了人道主義資料交流平台( HDX ),讓援助人員和公眾獲取關鍵資料。而這個設計,明顯不是傳統認知的設計領域,亦正正充分表現出設計的社會價值。」

「貝聿銘又是另一個值得深思及學習的例子,他的成名之作是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當時以一個寂寂無名的華裔建築師,對手都是當時世界頂尖的建築大師。可以突圍而出取得桂冠,靠的就是熱誠與投入。」從黃偉祖眼中看到的是貝聿銘對建築的熱誠。熱誠從來都是設計最大的引擎。沒有熱誠,根本造就不了一位爐火純青的設計師。

每一扇窗  都可閃耀出一位設計師

黃偉祖的房間,簡潔得像包浩斯建築般,線條乾淨,當中最注目的是一幅現代畫。「這是我兒子繪畫的,現時在新加坡當兵。他將會在大學唸工業設計,不知道有沒有受我的影響。」作為父親,作為老師,作為設計推廣者,黃偉祖身兼三職,每一天都躬體力行。「對年輕設計師,堅持是很困難的,但至少要多看多了解,從而理解設計師對社會的貢獻。效果並不會一朝而見,但影響力卻是深遠的,諸如普通的一張公園中的椅子潤物無聲,日子久了,就會發揮對社會的貢獻,而設計師的滿足感就會從中而來。」

:訪問時,黃偉祖的兒子正在新加坡服兵役,辦公室擺放的畫作為兒子作品

亞洲各地對手林立

當然香港仍然是一個很矚目的地方,這20至於內地,明顯也是一片新天新地:北京、上海、武漢、深圳早已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中的設計之都,而新加坡也於2015年順利進入,德國紅點設計獎更在廈門成立了博物館。可見香港要在眾多力爭亞洲設計之都的對手中保持優勢,亦須下一番功夫。

藍圖永遠缺一塊

剛履新一個月,黃偉祖謙稱暫時都在聆聽同事意見,綜合之後再讓他想如何完善自己的藍圖。「當然教育是自己很重視的一環。我希望由學生出發,每一個對設計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以透過設計發揮影響力,以能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為目標,這是縱向的版圖;而設計界、業界、社區乃至政府都是持份者,這是橫向的版圖。而我希望在團隊已經做得很好的基礎上,把仍未完整的地方補上。」

PROFILE

黃偉祖 (Joseph Wong) 2021年7月出任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加入香港設計中心前,黃博士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專責多元化設計學科課程組合之策略與學術發展工作,以及與本地及國際合作伙伴構建關係。黃博士在設計學科教育上貢獻良多,並於2014年獲頒栢克萊國際院士獎。於2018年,黃博士獲邀為著名的紅點設計大獎擔任評審團成員,並於2019年獲任命為紅點設計大獎大使 (Red Dot Ambassador)。

品牌局陳國民 :為港品牌設電子名冊 助企業攻大灣區

白手興家創立家電王國的陳國民,對市場觸角及品牌管理一向眼光獨到,最近接替黃家和出任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一職。他談及上任大計時透露,品牌局未來的工作將聚焦於三大方向,包括:推動業界拓展大灣區市場,協助中小企業提升品牌競爭力,以及推廣香港品牌的集體形象;隨著本地的新冠疫情逐步緩和,該局將於下半年,於大灣區多個城市進行品牌展示,協助港企開拓內地市場,擦亮香港品牌。

作為香港中華廠商會牽頭成立的非牟利機構,香港品牌發展局致力於幫助優良企業創立品牌,進一步推廣業務。新冠肺炎重創全球經濟,歐美等國仍在與疫情生死搏鬥,唯獨中國有效控制疫情,成為主要經濟體中最快復甦的國家,吸引全球企業湧入。陳國民坦言,面對歐美不景氣,內地實施「雙循環」戰略,令經濟穩步發展,全球視之為寶地,港商機不可失,應盡快拓內銷市場。

相比內地品牌,陳國民認為香港品牌給予內地消費者,一向有時尚、可靠、質量獲保證的印象,香港品牌有其一定的優勢。為協助港企瞄準「雙循環」的機遇,廠商會早前委託法國里昂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陸定光,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於去年7月至10月期間,就大灣區消費者對香港品牌態度及購買行為進行調查。訪問逾1,700名消費者後發現,現今區內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較以往理性,特別是「Z世代」(即1995年至2009年出生)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下跌,反而較注重品牌的獨特性及情感價值。雖然內地消費者的訪港意慾減,但他們更傾向於本地城市購香港產品,反映香港品牌在大灣區仍可發掘一定商機,陳國民認為調查對港商對灣區市場有重大的啟示。

陳國民指,內地實施「雙循環」戰略,令經濟穩步發展,全球視之為寶地。

化粧品珠寶食品受歡迎

調查報告指出,大灣區的消費者對普遍香港品牌持有良好印象。其中,大多數受訪者對香港品牌「具有良好品質」和「誠信度高」的評價最好,不過在「廣告吸引力」、「顧客關係」、「服務」及「反映個人品味」等項目上的評分則相對遜色。另外,過半受訪者表示願意付出較高價格購買香港品牌。當提及香港品牌時,受訪者大多數會聯想起「質量好」、「時尚」及「安全」等特點,皆與產品的功能性相關。近年大灣區消費模式愈趨線上化,調查發現,香港品牌網上宣傳力度不足,加上近年香港與內地社會關係的變化,令消費者來港消費意欲下降。品牌局建議港商應積極在大灣區投資設立實體店,並改善網購和配送設施,並加強社交媒體上的宣傳力度。

調查發現,三大最受大灣區內消費者歡迎的香港產品及品牌,分別是美容及化粧品、珠寶鐘錶、及食品飲料。而生活用品及精品受歡迎,原因是近年內地城市的城鎮化發展加速,消費者遷入新居對家品有龐大需求。有55.6%消費者甚至願意付出5至10%溢價購買香港品牌的產品,故港商在定價方面擁有靈活性,在攻佔中高檔市場更有發展空間。然而,不同市場的消費者喜好亦有差異,例如澳門顧客較喜歡香港的食品及飲料、珠海顧客則喜歡香港品牌的中藥、保健品與化粧品等。因此調查認為,港商在發展大灣區的消費市場時,最重要是掌握當地消費者的需求,精準選擇目標市場的發展優先順序。

另一方面,調查亦發現中高消費支出的顧客較容易受到品牌因素影響,而且對服務及零售體驗有期望。特別是「Z世代」與「Y世代」(即1980年至1995年出生)消費者,已成為內地最具消費力的一群。他們非常着重品牌能否符合其個性及購買體驗,零售商在銷售產品的同時,都必須要轉為「售賣生活品味及風格」。因應港商進軍大灣區的趨勢,陳國民強調,香港品牌發展局將會舉行相關的推動工作,深化香港品牌形象,有需要建立香港品牌名冊認證系統等。

品牌名冊  有助消費者辨識

陳國民透露,近期環球經濟復甦動力增強,加上本地疫情漸趨緩和,營商氣氛漸見好轉,為香港品牌帶來「再出發」的機遇。品牌局已加緊舉辦各項活動,包括「香港.進.品牌大灣區」系列品牌推廣和研究活動,以及最近推出的「香港品牌名冊」等。

他說:「品牌局未來的工作將聚焦於三大方向,包括:推動業界拓展大灣區市場,協助中小企業提升品牌競爭力,以及推廣香港品牌的集體形象。而『香港.進.品牌大灣區』系列活動是局方今年的重點項目。」該系列活動已於去年5月正式啟動,為期22個月,涵蓋「深化香港品牌形象」以及「拓展大灣區市場」兩大範疇,包括問卷調查、培訓工作坊、企業範例研究、品牌展示、考察,以及建立「香港品牌名冊」認證系统等,從而構建品牌發展的支援平台。其中,品牌局宣布推出電子「香港品牌名冊」,以便消費者辨識香港原創品牌。該局目前已為首批超過130個本地品牌辦理登記,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宣傳及推廣,期望藉此打造香港原創品牌的中央資料庫,以提升香港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受性和公信力,為加強香港品牌保護奠定基礎。

品牌局亦計劃在下半年內,於大灣區多個城市進行品牌展示,以提升香港品牌的知名度,並推廣香港品牌的形象,協助業界把握大灣區商機。他提及,若疫情受控,該區將於今年下旬分在澳門及廣州番禺進行品牌示展區,分別展出20及50個本地原創品牌,另舉辦互動工作坊、體驗營等,提升本港品牌集體形象及提升市場推廣。

品牌局亦計劃在下半年內,於大灣區多個城市進行品牌展示。

因應疫情靈活生產   變通創新

陳國民是本地工業界的老行尊,創立自家品牌「德國寶」,他表示,自己也由從事OEM(代客加工)起家,逐步轉型升級做家品牌,至現時OEM佔比很少,雖然整體出口情況較去年下跌8%至10%,主要是歐美地區下跌,但不算太大影響,對於美國針對香港的制裁措施,幸好德國寶沒有做美國市場,所以沒有太受影響。至於出口較多的東南亞,德國寶一些特色廚具如燒烤爐、光波爐等多了人購買,加上疫情令市民減少去食肆,多了人在家煮飯,一些家庭小電器很受歡迎銷量倍增,足以彌補損失,故在新冠疫情下,「德國寶」不但沒有解僱員工,或要求員工放無薪假,拉上補下整體小家電的零售額還上升。

他續說,在疫情期間,公司沒有停下創新的步代,繼續研發新式的小家電,如真空冷萃咖啡機、迷你多功能蒸烤焗爐等;另一方面,在逆市下擴充實體店,如上月中開設Lifestyle Flagship Store品牌生活概念店,提升市場的競爭力。

提及營運品牌的心得,陳國民分享道,要創構一個品牌,仿如一場漫長的比賽,大型企業固然有其優勢,但中小企業基於資源不及大企業,故此市場策略需要靈活變通,了解自己企業的能力,瞄準聚焦灣區內市場定位,針對那一些的客群,調整線上線下市場的比例,以及可以帶給消費者什麼產品與服務體驗,才可以在競爭劇烈的灣區市場,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