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Shop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sed diam nonummy nibh euismod tincidunt ut laoreet dolore magna aliquam erat volutpat.

About us Shop now

Browse products

[ux_product_categories style=”overlay” type=”grid” grid_height=”400px” number=”4″ image_hover=”zoom” image_hover_alt=”glow” text_pos=”middle” text_size=”large”]

Browse products

[ux_products cat=”81″]

Latest news

疫後高檔超市創全零售模式 成港電商先驅

在本地零售業當中,不少近年積極發展新零售模式,連結網上及實體店。相比其他零售行業,超市業務在疫情中逆市表現較佳。在本港成立25年,定位中高檔市場的超市的city’super,其行政總裁鄔嘉華提及,集團早於1997年成立時,領先業界進軍線上市場,惜走得太快,當時市場仍未接受;集團其後調整策略,延至2015年始,重新開拓內地電商業務,線上接連線下業務,迎接O2O新世代。 city’super行政總裁鄔嘉華。 在本地超市市場當中,長和旗下百佳及怡和集團旗下惠康等兩大巨頭,據業內人士估計,多年來佔據本港超市市場佔有率高近七成;儘管近年網購平台加入戰場,仍然無法打破兩者壟斷。不過,華潤憑藉分支品牌 U 購Select近年不斷於各區擴充分店,加上去年入主的city’super ,集團旗下超市據點已高達80家,晉身成本港第三大連鎖超市品牌。鄔嘉華表示,公司業務未來仍以本港為基地,穩步地進軍海外市場。 提到city’super,第一印象可能是「貴」,食材矜貴,價錢更貴。儘管如此,這間「貴價超市」,已成為港人心目中品質生活的代名詞。上世紀8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中產階級出現,開始追求生活品質。鄔嘉華是公司開荒牛,其師傅是集團創辦人石川正志,石川原為香港西武百貨社長,後來潘迪生旗下的迪生創建收購西武的香港業務,石川要被調返日本,但他認為香港充滿機會,決定自立門戶,在香港開辦嶄新的食品及生活概念店,即後來的city’super。公司於1996年12月6日聖誕節前夕正式開業。 他續指,公司成立之初,本著「品質最優」的理念,會在將來幫他們建立起如此強大的品牌優勢。因為品質出眾,所以開張不久後,city’super憑藉擁有極好的口碑。一年多後成功扭虧為盈,茁壯成長。至2002年,恩師石川因病突然離世,臨終前親自點名,讓當時只有37歲的鄔嘉華接棒。鄔嘉華遵循恩師理念,將集團經營得有聲有色。例如數年前LOG-ON引入了「個人化禮品專區」,當時在本港是非常新潮的互動體驗,這正緣於石川追求「原創性」的概念。 品牌核心匠心精神   鄔嘉華回顧25年來集團發展,他提及過去25年,集團一直堅信品質才是品牌的核心,秉承匠人匠心精神,致力從世界各地採購優質商品,為同樣追求生活品味的顧客帶來嶄新舒適的購物體驗。「從我們搜羅的每件產品中,均蘊含製作者的一份執著、堅持,當中匠人理念鉅細無遺地顯現。」 現時City Super Group旗下三個主要品牌包括city’super、LOG-ON及cookedDeli,現時分別在香港擁有20間、上海有6間及台灣7間分店。儘管其核心業務是在線下營運,惟近年亦拓展網上銷售渠道。鄔嘉華表示,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能將現時在實體店舖銷售的所有貨品(約2.2萬種)全部放上網,現時已放上網銷售的產品約為1.2萬種。 在新冠疫情期間,他透露,city’super的網上銷售倍增,儘管其基數較低,並透露每年只有單位數增長。此外,消費者對新鮮食品例如肉類、水果和蔬菜的需求殷切,佔網上銷售的比例接近40%,他形容是始料不及,惟證實公司發展網上銷售渠道的策略正確。 談及集團的電商業務發展,鄔嘉華指出,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提倡創新精神,他說:「記得在1997年,city’super已積極研究進軍網上銷售,透過與電子媒體互動電視,合作建立電子銷售平台,可惜當年未被消費者所接受,計劃不久便停下來,至2015年,公司觀察到內地電商業務的騰飛,分別先後在天貓及京東到家等平台開設網店,又與美團等合作,進攻內地O2O業務。另一方面,我們透過內地聯盟商合作,可以做到線上訂貨,2日內貨品直送全國。」 [...]

CHAT六廠 高橋瑞木 為社區編織創意體驗

香港的天然資源不多,土地供應有限,城市要發展,往往要推倒重來,在破壞中建立新的規模。直至踏入二千年後,歷史建築的保育議題得到各界關注,多幢歷史建築物便藉著保育活化而重獲新生,在新時代中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香港首間紡織文化藝術中心——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作為於2018年底成功活化後的南豐紗廠(The Mills)一部分,便成為展覽平台,連結紡織、藝術與設計,為社會大眾帶來嶄新視野。CHAT六廠執行董事及首席策展人高橋瑞木(Takahashi Mizuki)指出,希望以館內的展覽活動成為一個切入點,讓那些不熟悉香港紡織業的參觀者,也能了解鮮為人知的工業遺產及其對香港的貢獻。 創立於上世紀50年代的南豐紗廠,曾見證香港紡織工業由60年代開展的黃金歲月,然而自80年代以後,隨著內地改革開放,香港製造業紛紛北移,令香港工業發展日漸式微,而屹立近半世紀的南豐紗廠,亦於二千年後陸續關閉。南豐紗廠其實有六間廠房,一、二及三廠已成入伙近二十年的荃灣翠豐臺所在地,其餘四、五、六廠則於2018年底成功活化,以南豐紗廠(The Mills)的名稱, 與21世紀時代脈搏重新連接起來,既是荃灣區內的新地標,亦是香港保育及活化歷史建築的示範作。CHAT六廠的原址,顧名思義,就是當年紗廠的重地——六廠。昔日的四、五及六廠本是三座獨立建築物,而新建的玻璃連接橋便將五及六廠重新連接起來,而從前空置的混凝土天台,已活化成為公園,彷如座落於工廠區的綠洲,滄海桑田,與變幻無常的我城一起蛻變。 以社區藝術館為定位 CHAT六廠由非牟利藝術文化機構六廠基金會營運及管理,是南豐紗廠保育項目的一部分,其所策劃的多元化項目包括展覽與共學計劃兩大類型,參觀者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藉此認識香港紡織業在過去的創新精神及歷史上的重要性,並在紡織的範疇內,開展當代藝術、設計、科學、歷史、社群與工藝的不同對話。 昔日的藝術館形象,大多是孤高的,藝術亦總是給人一種高深、難明的印象,與日常生活抽離。然而時至今日,藝術已成為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渠道,並無孔不入地融入每個生活層面,加上資訊發達,更拉近了每個人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的距離,多間於近十年新開設的藝術機構如元創方PMQ、大館、M+博物館等,均明確地在朝著藝術與人文路線發展,令社區與藝術的發展更為緊密。高橋瑞木介紹自己主理的CHAT六廠,說道:「它不是一個殖民地時期的歷史建築,而是屬於本地工業界的歷史建築物,是過去數十年來,由本地居民一起建立的歷史建築。那表示,無論是CHAT六廠的前身,或是今日在中心內舉行的藝術活動,都是與過去的歷史及本地人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的,因此我們才將CHAT六廠定位為社區藝術館,我們的大門會一直為所有參觀者開啟,特別是從未去過藝術館的人。」 與紡織工業的淵源 高橋瑞木是資深的藝術展覽策展人,早年於日本早稻田大學考獲藝術史、評論與保育的碩士學位,其後於日本從事了十多年的藝術策展工作,至2015年再往英國深造。她說:「2015年,當時我是在休假階段,並在倫敦Central St. Martins做研究員,期間收到南豐集團的工作邀請通知,可以往香港參與CHAT六廠項目。之前我在日本一直從事當代藝術的策展工作,做過公共及私人藝術館,差不多有20年的時間。我很快就接受了邀約,因為我很有信心,能將過往的豐富經驗,帶到這個新地方。當中最吸引我的,是紗廠的蛻變,它不止是建立新的藝術館,更是將歷史建築進行活化,成為一個當代的藝術項目,是很有前瞻性及意義深遠的。」 事實上,在未接觸南豐紗廠前,高橋瑞木對於香港的紡織業沒有太多概念,不過當深入認識後,便發現從前的紡織業在香港擔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更藉此走向國際市場。行業會衰退,甚至消失,但透過創新思維,卻可以將之活化,以全新姿態出現在眾人眼前。冥冥中,原來高橋瑞木還是與紡織有點淵源的,其日本故鄉富岡,亦有相近的保育項目,名為「富岡製絲場」,這地方位於群馬縣,並於2014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見證著日本在近代的急速發展。 從嶄新角度看世界 [...]

投資推廣署 黃恆德 |半年助九個家族辦落戶香港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2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要進一步推動家族辦公室業務,投資推廣署將成立專責團隊,加強宣傳香港的優勢,為有興趣來港營辦的家族辦公室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剛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2022》亦有提及,建議就單一家族辦公室所管理的合資格管理實體提供稅務寬免,一連串的行動,在在顯示政府正全力推動香港成為區內家族辦公室樞紐的決心。投資推廣署財經金融行業主管兼家族辦公室環球主管黃恆德表示,自專責團隊去年六月成立以來,已接獲超過60個來自不同地區的查詢,更成功協助了九個家族辦公室在香港成立。疫情緩和後,他們將於更多國家進行宣傳活動,吸引世界各地的超級富豪來港開設家族辦公室。 對於財政預算案建議家族辦公室的稅務寛免,黃恆德表示:「這顯示出香港政府對家族辦公室的發展日益重現。而具針對性的稅務政策、成立專責團隊全面輔助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以及引入有限合夥基金制度等多個舉措增加投資機遇,為家族辦公室創造理想的發展環境。」  香港金融地位助顯優勢 投資推廣署因應林鄭月娥的要求,於去年六月成立了家族辦公室的專責部門,黃恆德表示,為向全球推廣,團隊不單單在香港,還在北京、廣州,甚至歐洲布魯塞爾設立辦事處,藉此吸引他們來港設立家族辦公室。短短半年間,已成功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九間家族辦公室在港成立,協助他們拓展業務。 事實上,新加坡政府早在2000年就大力推動家族辦公室,香港起步相對較遲,面對新加坡的競爭,香港又擁有那些優勢呢?黃恆德認為,儘管外界經常將香港和新加坡作比較,但他強調雙方其實是各有所長。香港方面,本地資本市場的發展吸引不少家族辦公室將香港作為他們發展國際資產的基地。「香港家族辦公室的客戶群主要來自財富管理服務,而香港在亞太區舉足輕重,本身除了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國際基金管理中心,擁有亞洲區第二大的私募股權市場,僅次於內地。而在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公司方面,香港大約有500間,其中全球最大的20家私募股權公司,就有15家坐落香港。此外,還有有七十多間國際大銀行駐紮香港,擁有非常健全的銀行體系。」 香港於2020年8月實施《有限合夥基金條例》,讓私人基金可在香港以有限責任合夥的形式註冊。引入有限合夥基金制度是為了促進香港作為首要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吸引私人投資基金〈包括私募基金及創投基金〉在香港成立和註冊,以便將資本引入實體行業公司,包括位於大灣區的創新及科技領域的初創企業。黃恆德表示,「截至去年,已經有超過400家有限合夥基金在港成立,對香港整體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吸引家族辦公室來港都起到關鍵作用。更重要的是,香港多年來IPO集資額位居全球第一,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市場。加上完善的法律制度、具競爭力的稅制、充足的財富管理人才等既有優勢,對家族辦公室而言有一定吸引力。」 背靠大灣區市場不容小覷 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大灣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市場。據了解,大灣區內超高淨值人士約佔全國整體的20%,故投資香港是探索區內機遇的重要一步。黃恆德表示,本港於資產管理、金融服務、專業服務,以及快速增長的創科發展的優勢將更為顯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無限,對財富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大。香港的獨特優勢是其他城市難以取代的。況且政府將繼續推動離岸人民幣產品發展、深化與內地的互聯互通,以及大力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深信相關措施能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家族辦公室樞紐的地位。」 據證監會公布《2020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中,管理的資產按年上升21%至34.9萬億元。要投身家族辦公室行業,除了要有一定的學歷和專業知識,了解其運作也十分重要。黃恆德對此表示充滿信心,他強調香港的專業服務素來以專業、守法、能幹和具有國際視野而獲得全球認可。而這些優秀人才,皆是教育程度高、具豐富經驗、勤奮而適應力強,並通曉多種語言。目前亦已經有不少大專院校、機構開設相關課程,培訓專業人才。 [...]

工業再創新 迎向全球機遇 | 榮利集團(國際)董事總經理 盧金榮

2022是穩中求勝之年,眾企業在疫情兩年間練就出逆境新智慧,在起伏不定的經濟環境中,摸索出持續發展之道。市場變化多端,挑戰無常,更需要企業領袖、業界精英的豐富營商智慧,帶領走出一個又一個的困境,迎向每個新發展契機。榮利集團(國際)董事總經理盧金榮(Wingco)於2004年回歸家族生意,以近二十年時間歷練出營商哲學,助家族企業轉型成功,近年更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務,成為香港新一代傑出商界領袖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過往在商會的活動上,偶然有機會遇到盧金榮,他總是文質彬彬,說話謙謙,有問有答,沒有企業家的架子,常樂於分享個人的營商經驗,令人產生好感。我問他,加入榮利十多載,現時在管理上已經得心應手?他微笑道:「還未的,仍有很多事情要學,尤其在一些重大事情上,需要父親(榮利集團董事局主席盧文端)的協助及給予意見,始終他的經歷比較多,要從他身上不斷學習。」 從科創到傳統工業 盧金榮的父親盧文端是商界知名領袖,活躍政商界,是全國僑聯副主席,也是本地「福建幫」商界領袖之一。盧文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初期,便看準機遇北上,在內地建廠投資,以製造錄音帶及錄影帶致富,故後來有「錄影帶大王」的美譽。由盧文端領導的榮利集團,自創業後與日本松下、新力,南韓的三星、美國的柯達等多個國際品牌商合作,生意越做越大,後來轉營電腦光碟等傳統OEM業務,再朝多元化發展,現時業務包括出口傢具、金融、地產和旅遊業等,並在多個地區設有分公司。 踏入二千年後,雖然科網股爆破,仍難阻全球的科技熱潮,傳統工業逐漸受到挑戰及產生衝撃,高瞻遠矚的盧文端,便於此際想起正在美國從事科技生意的獨子盧金榮,打算召他回港協助打理家族生意。盧金榮說,自小已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愛幻想,長大後想成為科學家。他對數學、電子科技有濃厚興趣,乃於16歲赴美國留學,其後在南加州大學取得計算機碩士學位,適逢當時美國IT科網熱潮,畢業後便和友人創業,創立軟件公司,生意亦不錯,可惜不久後遇上科網股泡沫爆破,公司生意大不如前,此時父親急召回港,但他幾經考慮之下,還是拒絕了。 他指出:「儘管我在科技領域上具有專業知識,但自己在企業管理方面仍欠經驗,故決定繼續進修,以彌補自己在營商經驗上的不足。於是我便修讀了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為回港參與家業作好準備。」2004年,當他完成了博士學位後,便在這年回港接掌家族生意。「除了父親的緣故,另外我亦明白到,始終香港的發展機會比美國多,亦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才下定決心回港發展。」 從低做起 革新企業 在美國這個科技國家內發展IT生意,天大地大,環境、配套、人才、技術,應有盡有,如今回到一個傳統的工業領域,如何適應?「我加入榮利的時候,光碟生意剛剛起飛。其實光碟已發明了一段日子,但早期成本太高,難以普及,至後來成本大幅下降,才開始流行起來。光碟是跟IT有關的產品來的,是數碼化產品,而我當時就是負責光碟方面的業務,因此對我來說亦是比較熟悉的範疇。」加入榮利之初,他更向父親主動要求從低做起,不要立刻出任管理層,目的是希望藉此了解公司業務運作,故先後當過高級工程師,又在採購及銷售部門任職,亦不時需要遠赴海外見客、商談訂單,每天工作都排得密密麻麻。 傳統華資企業,向來以人治為主,在缺乏科技配套的客觀情況下,難以建立長遠的管治系統,成為持續發展路上的一大障礙。盧金榮在榮利工作了一段日子後,便著手進行革新,在公司逐步推行電腦化及制度化,追上外國的企業發展模式。「我的做法,是將整間公司進行整合,因為當時公司業務分散,分公司多,又分布多個地方,因此在管治上比較困難。於是我就利用資訊科技整合全公司,令各種資訊的傳輸更快更有效率,亦可節省人手。在推動初期是有點阻力的,員工不太習慣,不過那是正常的事,當運作了一段日子,大家都適應了後,就運作得很暢順了。」 工業轉型 朝多元發展 日子有功,盧金榮亦逐漸由早年的部門主管,晉升為董事,再至近年的董事總經理一職,從職位上可見,他已經明正言順接掌榮利集團。今日的盧金榮,亦已非當日只沉醉於創新科技的博士生,他擁有宏大的視野,營商經營日漸豐富,與父親一同令集團走上工業轉型之路。 榮利集團由上世紀70年代創立至今近半世紀,業務多元化,而隨著市場環境不斷變化,集團近年已開始涉足IT周邊產品,以維持企業競爭力,引領集團邁向產品增值及業務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其後,他又看中亞洲箱包業市場的潛力,積極拓展錢包、背包及行李箱等生產業務,主攻中高檔。其他業務還包括傢具貿易、金融、地產和旅遊業等。「集團的發展方向仍是以製造業為主,但亦會作其他方面的投資,開拓新的業務。集團要持續發展,就要有新元素,因此要不斷開發及創業。」 企業發展,一般有兩個方向,一是專業化,或是多元發展。榮利集團是屬於後者。盧金榮笑言:「因為業務多,才不會太悶。」這是他在訪問中,首次從臉上展露出來,一份從心而發的笑容。他再指:「從中亦可以學習其他行業的情況,因為各行各業其實都是息息相關的,如做金融,令我明白到世界上的經濟發展情況,而做廠、從事製造業,又是與經濟發展有緊密關係。」當然他亦關注自己的本行——科技資訊,特別是日新月異的新興科技,如嶄新的元宇宙;他亦相當關注初創界的發展,表示個人有這方面的私人投資,不過他亦強調公司的投資方針仍以穩健為主。 [...]

【名人系列】莊詠琳 | 我幫你請到人

環球邦信知識產權總經理莊詠琳(Cherrie),入行17年,從門外漢做起,靠個人堅毅意志,咬緊牙根,一步一腳印地成就今日行內的地位。她坦言,公司是靠賣網域名起家的,但事實上她本人卻對IT科技認識不多,因此公司將於今年推出全新網上招聘平台—「點招聘」,除了是個人的新開始,亦是意圖改變招聘市場的野心之作,令人期待。Text / Jerry Hui Photo / Cheung Chin Yui 近年很多商會活動,都會偶然見到Cherrie的踪影。印象中的她,擁有良好的親和力,說話時不溫不火,卻往往一矢中的,市場觸覺敏銳,對行業發展及市場趨勢均有見地,因此筆者亦很喜歡找她談話,總是獲益良多。後來她談到為何近年熱衷於加入商會,原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市場上找不到好的人才,故希望透過商會網絡,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然而跟很多商會會員傾談之下,才發覺大家都面對同一問題,就是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於是便逐漸有了成立「點招聘」網站之意念。 「香港有個很大的招聘網站,公司每年都會付出十幾萬的費用,但結果就是,該網站不停地send應徵者CV給我們的人事部,我是用兩萬幾人工去請人事部的同事來工作的,但其主要工作卻變成了查閱這些CV,然後安排面試。就算面試成功,上班了,但一個月後,他(她)又可能離職,所以在香港真的很難請人,而以目前情況來看,是幾乎每間公司都遇到這個問題。另外,亦可以利用獵頭公司找director,於是我又要付十幾萬給agent,但結果請來的人最終又是不合意的。為何整個勞工市場,都解決不到這個問題﹖」因此她強調,推出「點招聘」的最大原因,就是想去改變現有的勞工市場情況,改變市場規則。 建人才配對平台每個新項目,一定牽涉投資,她亦指出,目前投資過百萬,都是為了完善網站的功能。「網站有很多功能,因此就算選網站的合作夥伴亦要經過精挑細選,所以目前仍在寫程式中,寫完程式再進行測試,預期年中推出。」隨著資訊科技急速發展,網站的設定,自然不是甚麼新鮮事,但眼前的問題是,各式各樣的網站如海量出現,但真正貼心,有助解決問題的,當中又有幾多?「『點招聘』跟市面上其他招聘網站的最大分別,是可以幫客戶過濾應徵者的資料,令他們可以找到最合適的人才。如何做到?自然需要網站背後強大的AI分析功能,因此網站推出後的頭兩年,我們會免費讓客戶使用,以收集數據。另外,我們亦嘗試在網頁推動另類職場工作文化,如可以半日在公司,半日在家工作,又或者只返半日工等。其實現在求職者對工作的要求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薪高糧準,反而若果一份工可以多大假的,將更有吸引力。」 網站是一站式的,由前期到後期,均有提供相應服務。她表示,網站上亦可以安排做face time面試,以及直接預約時間,方便雙方人士。「我們亦提供評分功能,像Open Rice一樣,可以向應徵者給予一個評分,如應徵者約好時間卻最後不來見工的,就可以打分評級等。這個特別設定,將是網站最強勁的功能之一。目前市場最需要的,是matching,是各公司及應徵者之間的合適配對,而『點招聘』便可以做到。」「點招聘」一日未推出市場,目前都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但Cherrie看來信心滿載。她微笑道:「是很有信心的,因為手頭上已有一班忠誠的大客。公司在2015年推出『點商標』服務,未正式推出已有千幾二千萬生意,反應很好,我相信這次亦一樣。而商會方面又有過千間公司,客戶方面不成問題,因為大家都在面對一個難題,就是請不到人。」 [...]

「北極光王子」唐銘輝 多才企業家 組極光協會倡環保

傳說中,北極光代表幸福、浪漫。只要看到北極光,便會幸福快樂。」能飛到北歐看極光,在一片無邊寂靜中感受此大自然奇觀,本身就已值得回味一輩子。有「北極光王子」之稱的唐銘輝(Anson)帶上相機,花了10年時間,走遍70多個地方,拍下過萬張照片,為的是一圓「追光」夢。 有「北極光王子」之稱的唐銘輝 擁有多重身分的唐銘輝Anson,名符其實是一名多才多藝的商家。他也是一位作曲家,會演奏鋼琴,他將自己對於北極光的感受、喜愛,投射於文字和音樂之中,將北極光的相片與之結合,構成一種北極光的藝術。 問及他為何踏上愛北極光之路,「早期到處旅行的時候接觸到北極光,馬上就沉迷其中,從此就開始了『追光』之路。」他說:「每一次置身其中,親眼看見一刻,都會有種人很渺小的感覺。而且很多時追光的過程都是在嚴寒中進行,對自己的精神、意志都是一種磨練,讓人重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也讓人肅然起敬。」Anson說。敬重以外,更多的是喜愛之情,「北極光不單只是攝影,就像藝術亦不單只是攝影,亦有音樂、繪畫,北極光一樣可以有各種創作。」 星雨希望透過極光相片、錄像、音樂、知識、旅途故事及所見所聞,推動保護及珍惜北極圈。 他的中文筆名是星雨,英文筆名叫「The Rain」,「The Rain Aurora」(星雨北極光)即他與北極光相遇的轉化融和。去年,歐盟更正式批准他註冊「The Rain Aurora」這個名字。 兩年前,Anson 及20 多位專業攝影師成立了「國際極光協會」(Aurora Association),總部位於俄羅斯。後來協會更在加拿大黃刀鎮、香港等地設立分會,他其後與極光發燒友陳亮生(Francis)成立香港分會。Anson說:「成立協會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能讓大家有個平台可以分享北極光之美。」 [...]

八十後「創業家」 助中小企數碼轉型

一場新冠肺炎,改變了企業生態,實體業務被疫情所累,轉戰網上宣傳,但不少中小企缺乏經驗,未懂相關竅門,八十後青年人梅禮豪(Manos)與友人合辦「創業家」,開班教授創業者如何準確地投放Facebook,除為自己在逆市找到生路外,也為中小企找到了新路。 梅禮豪(Manos)一直深信「工字不出頭」,立志創一番事業,但他創業路也不是一帆風順。 Manos 大學畢業後從事設計工作,惟人工奀工時長兼且被炒,逐決定創業以掌握自己的收入與人生。2011 年時開展手飾生意「Moni HK Jewellery」,時值團購網興起,Manos 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及英國等團購公司合作,在當地銷售首飾。Manos回想創業初期迅速取得成功:「收到幾多訂購甚至收了錢才取貨,零成本每個月可穩賺$80 多萬以上,以為搵到發達方程式」,一年多以來總收入過千萬。惟團購網快起快落,不久生意便急速衰退,曾有兩年零收入,人生跌至谷底。 創業歷盡起跌  自研網上推廣 及至他靈機一轉,2014 年,決定轉戰經營首飾的樓上舖,並開始嘗到在Facebook 投放廣告,試盡不同的方法,終摸索到一套有效投放Facebook 廣告之法,令生意不斷增長,儘管年前遇上反修例事件影響,不少中小企大嘆生意難做之時,他的首飾店生意仍每月持續增長約二成;他表示,現時每月投放約$20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Instagram did not return a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