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工藝都失去時,我們的文化還留下甚麼?這是研究本土文化時所必須面對的問題,而香港作為一個商業城市,天然資源、土地,甚至人才,均有限,為求發展,很多舊有的東西就此被棄掉,由古老建築物到傳統工藝,無一倖免。猶幸近年社會上有很多有心人為此而出錢出力,令傳統工藝得以保留同時,更注入新機,結合時代語言,開啟新的路。
Text /Jerry Hui Photo / Cheung Chin Yui
上月,筆者出席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藝術展覽—《匠藝古今》,地點是由舊樓改建而成的活化建築,座落於中環卑利街,名為「飄雅活藝」(Crafts on Peel)。「飄雅活藝」是個非牟利創意空間,落戶於香港歷史悠久的街道—中環卑利街11號,並於今年初正式開幕。「飄雅活藝」的成立目的,旨在促進傳統工藝師與當代工藝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並提供平台讓傳統工藝技術及其故事得以延續,同時聯繫傳統工藝與現代社會。 其首個展覽《匠藝古今》,乃主要展示一系列由傳統工藝師與當代工藝師合作的作品,為此邀請了六位當代工藝師與本地傳統工藝師合作,探討傳統手工藝如何能在當代藝術背景下重新詮釋,並得以延續。在過去一年,六位當代工藝師包括神野猫、郭達麟、丁樂融、蘇林海、盧聲前和梁祖彝便與傳統工藝師展開合作,包括與製作竹框架及紙扎工藝的扎作師張歡、鳥籠工藝師陳樂財、手製銅器師陸樹財和陸強財,以及粵東瓷廠的廣彩師曹志雄合作,展示一系列獨特的手工藝品。於是次的合作展覽中,同時亦展示廣彩工藝師林斷山明及時裝設計師何善恒的工藝作品。
飄雅活藝(Crafts On Peel)
集體驗式零售、展覽及工作坊於同一空間,旨在提供真切的「手作」體驗,引導大眾欣賞及了解傳統工藝,並感受和探尋集體身份的認同和回憶。而透過其全年的「工藝師駐留計劃」,「飄雅活藝」更希望推動來自不同地區的工藝師間的文化和知識交流,提升工藝質素,豐富其多樣性,並為空間內的項目奠定基礎。透過知識交流、公衆參與、研究及檔案記錄等項目,「飄雅活藝」致力文化保育,記錄傳統工藝和文化古蹟。
嶄新的文化新空間
C:這為何會成立這個如此特別的空間?
Y:我是在香港長大的,自小已對文化藝術很有興趣,後來往美國升讀大學,畢業後又在當地工作了一段日子;至十多年前,即大約2001年間回流香港。當我回港後,發覺有很多舊有的事物都消失了,一些舊樓,甚至附近的社區,都隨之消失,於是就很想去做一些事,希望藉此令部分舊建築物得以保留下來。大約十年前,我便開始收購舊唐樓,收樓後不清拆,更將之翻新,然後再出租。第一個項目,位於上環差館上街,然後大約3年前,又買了這裡,經活化翻新後,就是你眼前所見的「飄雅活藝」空間。
C:我很喜歡這個地方,樓下是生果店,你說已經營了幾十年?另外又有些賣生活雜貨的小店,很有生活味,而這正正是一個社區需要具備的元素。那「飄雅活藝」跟手工藝的關係?
Y:我很喜歡手工藝,但香港一些傳統的手工藝,亦跟很多舊建築物一樣,都在逐漸消失,於是我便很想去加以保留。我的想法,更不止是保存般簡單,而是希望可以將之流傳給我們的下一代,令他們可以學到這些傳統工藝,並藉此創造出一些新的產品。
C:這是個很好的想法,若果只是一味保存而不加以創新,或與時代產生連繫,將來亦有很大機會消失掉的。
Y:對呀,若果仍是以舊有的方式做下去,那就很難有市場,沒有人去購買產品,最終亦令工藝失傳。對待傳統工藝,是一定要注入新的元素,令市場有興趣,如此才可以傳承下去。在我心目中,傳統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的,故實在很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甚至再下幾代香港人,都可以為我們擁有的文化傳統而感到驕傲。
C:當年回流香港的契機亦與你這個想法有關嗎?
Y:亦有關係。我很想自己的孩子是在香港長大,知道自己的身份,並會講流利的中文,於是便從美國回到香港。
兩代工藝師之間的橋樑
C:《匠藝古今》是「飄雅活藝」 開幕後的第一個展覽,這個展覽有何特別之處?
Y:展覽目的,是希望發掘一批新的年輕工藝師,而他們本身都有個人專長的,當中有建築師、時裝設計師、圖像設計師等,他們的共通點,是均對工藝充滿了熱誠,因此他們大多去過日本、台灣這些地方學藝。我們找到他們後,再為他們配對一些香港的老師傅,然後一同創作新的作品出來。我便希望可以透過這種合作形式,令工藝得以傳承。
C:相對年青工藝師,這些老師傅應該難找很多,因為部分可能隱性埋名已久,未必容易聯繫到。
Y:對,很多老師傅已經是碩果僅存的了,但我們亦惟有盡力去找。至於找人的方法,其實很基本,就是問朋友,由朋友介紹,以及上網搜查。近年由於大家開始注重本土藝術,因此有些老師傅會在媒體上曝過光,又或者舉行過展覽,這些資訊對我們來說便很重要了。我想強調的,是展覽中的作品,都是兩代工藝師一同親手去做的,不是先畫了個草圖,然後交給別人依樣做出來,不是的,你眼前的每件作品,都有手作元素,因此每件都獨一無二,是有靈魂的,都是工藝師花了很多心機去才將之做出來的。
C:在尋找這些老師傅的過程中,有何難忘的地方?
Y:我們是常去找老師傅的,主要是Penelope(陸詠沁、「飄雅活藝」創意總監),有時我亦會一同去。我們只是一間很小的機構,目前只有我和她二人,所有事情惟有親力親為。我們總是去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找老師傅,香港地方小,所謂偏遠亦有限,之前去日本、台灣,就真正算偏僻。如去台灣南投,老師傅是住在山上的,為了跟他見面,我們是很辛苦地行了很多山路才找到的。又例如去九州,所到之處,根本不是一般遊客會去的地方,老師傅就住在山上的一間小屋內,真的很難找,路程亦很跋涉。
C:印象中的老師傅,都是有些脾氣的,個性較執著,如何相處?
Y:最初拜訪他們時,他們真的不太知道我們想做甚麼的。他們會以為是做訪問,因為近年有很多媒體接觸他們,但我們的目的,其實是想為他們配對年青的工藝師,然後將獨特的手藝傳下去。往往是跟他們見過幾次面後,經過不斷傾談,才了解到我們想做的是甚麼,之後亦很支持我們的項目。昨晚是第一晚開幕,75歲的財叔(鳥籠工藝師)專程來出席,他說已有十幾年沒過海了(來香港島),這次是徒弟接他過來的。我們進行這個項目,真的做得很開心,過程中聽到很多有趣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背後,其實都是關於城市的演變;他們的作品,其實亦是見證香港的歷史。
生活中的工藝品
C:我知道你們除了協助工藝師傳承工藝外,亦利用商業模式,幫助工藝師銷售產品。我認為這方面很重要,因為作品若沒有市場,工藝師的生計就會受影響,當生活都成問題時,又如何去講工藝傳承呢?
Y:對,我們未來會開設網上商店,銷售工藝師的作品。我從兩方面去做,首先是提高工藝品的質素,因為比起日本,我們的工藝水平仍是差一點,當中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這些造出來的工藝品,我會要求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不是只能掛是牆上欣賞,我希望是碟、碗、杯、筷子這些日用品,是貼地的。其次,是市場的接受能力,當你懂得欣賞手工藝時,就會願意付比較高的價錢去購買,因為所有工藝品都是手造,都是獨一無二的。
保育活化後之創意空間
「飄雅活藝」原址為建於 1948 年的建築,經過精心的活化及重新演繹,完美展現於香港歷史悠久的街道上。以保育及活化為目的,翻新過後的建築物依然保留原有的痕跡,同時亦在各種飾面融入新物料,達致新舊並置效果。
為配合「飄雅活藝」的多用途功能,空間的規劃強調原創性、透明度和流動性。當中的特點包括磚牆上安裝氧化鋼柱,並配上可調節的展示層架、穿孔鋼板及聚碳酸脂纖維板將樓梯及空間分隔開,以提高透明度的同時,亦保持空間之間的分隔。於二樓更可找到活化後加入的創新建設,以舊時年輕學徒的傳統住宿為藍本,安裝了設有高架床的板間房。連同旁邊的浴室、廚房及工作空間,這層將成為參與「飄雅活藝」 ︱「工藝師駐留計劃」的工藝師住宿及創作空間,旨在透過此計劃推動來自不同年代及地區的工藝師間的文化和知識交流,提升香港工藝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