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上場,往往只得兩條路,不是蕭規曹隨,就是勇闖新天,而黃偉祖(Joseph)應該是第三種。
根據香港設計中心的新聞稿:「黃偉祖是一位設計師、研究學者及教育家,擁逾20年的設計學科教育經驗,加入HKDC前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更於2014年獲頒栢克萊國際院士奬。」
由此看來,出身世界一流大學,從事建築設計的黃偉祖,應該不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極速蓋一座設計界的通天塔吧。那麼到底剛履新,黃偉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撰文:葉志強 攝影: 張展銳
設計在香港,永遠達不到大眾理想的那條線,尤其與其他冒起中的亞洲城市相比。到底是條線定得太高,還是我們要求太低?是誤會或是彼此欠缺默契?
「Joe(同事對黃偉祖的簡稱)在咖啡機貼了一張便條,問我們最喜歡喝什麼口味的咖啡,再默默的添置。」一位同事如是說。
「我們早上一起在公司看奧運直播,為香港運動員打氣。當何詩蓓奪得銀牌,每個同事都非常興奮。」另一位同事如是說。
以上的對白並沒有經過「設計」。香港設計中心位於荃灣南豐紗廠的辦公室充滿不同聲音。聲音是多元而躍動的。
設計源自溝通
一直都知設計很難搞,讓一般人了解設計是什麼,難;讓家長了解設計是什麼,難;讓世界了解香港設計是什麼,更難。原因是,我們不夠跨範疇溝通。「香港不同的設計範疇分得很開。我也希望學院與學院之間多點交流,這個思維對新工作一定有幫助。因為現時不少機遇都需要跨範疇共同合作,才可以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黃偉祖踏進社會,第一份工作就是從事建築設計,之後成為學者。履新香港設計中心前擔任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三個工作都講求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我經常地想:設計是什麼? 一言蔽之,設計能帶來啟發。所以一定要發掘新事物,因為一個意念就似一顆種子,可以種植在學生、同事或設計師的心中, 他們可以使用設計思維,先跳出框框想寬一點,之後再根據用家需要和可行性收窄,藉以尋求答案。」
教學的背景,令黃偉祖跳出制定政策者的思維,一語中的點出香港設計的問題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要令設計植根於香港人的生活中。
與香港人談設計,不少人會認為事不關己,甚至是高高在上的事。「首先設計與藝術是不可以一刀切的。不同的是,設計一定有一個功能。例如現時每人都用的口罩、導演使用的攝影機、大家都穿的衣服,背後一定關乎設計;藝術家的作品是如何觀察世界, 設計師的功能是如何讓世界進步。」
設計賺到幾多錢?
黃偉祖解說徐疾有致,除了因為之前的工作都是對人以外,另一方面是他習慣以抽離的角度思考去審視問題。「由始至終,家長並沒有把設計放在第一位。」不少香港甚至華人社會的家長都會覺得,要先把書讀好,因為讀好書才有未來;然而不是每位學生都是DSE模式下的成功者。一個有創意的人,也不一定是讀書的材料」。在香港的傳統考試模式,分數就是衡量的絕對標準。在這個教育模式下,到底有多少個創意天才被埋沒?
黃偉祖說得沒錯,不少家長都想下一代當上會計師、律師、醫生,因為這才是生活的保障。然而宏觀的看,一個成功的設計生態,是可以帶動城市轉型的。現時英國創意產業經濟總量的增長高於任何其他行業,其中又以設計產業的增長速度最快。2009年度,英國設計行業產值約為19.1億英鎊,才佔英國GDP的0.15%,現時已躍升至第2位,直逼金融產業。
黃偉祖肯定的說: 「設計是一門專業及認受性高的行業,但真的是需要多些人認識設計能造成的影響力,才能提升設計的社會價值;而令大眾更認識何謂設計,香港設計中心絕對責無旁貸。」
設計界是一個金字塔
成立於2001年的香港設計中心,其定位是政府的策略伙伴,並在公帑資助下積極推廣設計。「推廣在整個生態是重要一環,最重要是令新進設計師覺得有機會。20年間,我們舉辦了很多項目和計劃,如設計論壇、設計獎等。」
在黃偉祖眼中,設計界就是一個金字塔,頂尖高層的設計大師當然為人熟悉及令人神往,但主要由年輕設計師組成的塔底基礎也絕對不可忽視,只要參與設計的人愈多,金字塔才會愈高愈闊。「設計中心20年間就是要令金字塔不斷鞏固與壯大。其中推廣的工作很重要。我們有不少培養計劃都是衝著年輕設計師而來,例如設計創業培育計劃(DIP)、時裝創業培育計劃(FIP)由提供地方、學習機會、企業交流,藉以拓展他們的視野。2024年,我們在深水埗的通州街/桂林街建立設計及時裝基地,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培育本港新晉設計人才及時裝設計師。」
關乎人的培育工作往往是吃力與漫長。要吸引新人入行,人在哪裡?「我從大學、設計學院年代,接觸的學生大多都不是傳統學科的天之驕子,學術成績也不是很頂尖,小部份甚至讀設計並非志向,只是因為進不了其他學科。然而,學術成績低,並不代表他們不能發光發亮,他們只是Diamond In The Rough,只是未被發掘打磨的鑽石。」
一直都知創意值錢,因為任何行業都要尋求創意和好設計。而最令黃偉祖俯首稱臣的設計案例竟然是很不「設計」的:「創立於德國的青蛙設計(frog Design),80年代在美國成立了事務所,在2014年設計了一套賑災救援流程,幫助救援組織更有效搶救生命。當中又開發了人道主義資料交流平台( HDX ),讓援助人員和公眾獲取關鍵資料。而這個設計,明顯不是傳統認知的設計領域,亦正正充分表現出設計的社會價值。」
「貝聿銘又是另一個值得深思及學習的例子,他的成名之作是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當時以一個寂寂無名的華裔建築師,對手都是當時世界頂尖的建築大師。可以突圍而出取得桂冠,靠的就是熱誠與投入。」從黃偉祖眼中看到的是貝聿銘對建築的熱誠。熱誠從來都是設計最大的引擎。沒有熱誠,根本造就不了一位爐火純青的設計師。
每一扇窗 都可閃耀出一位設計師
黃偉祖的房間,簡潔得像包浩斯建築般,線條乾淨,當中最注目的是一幅現代畫。「這是我兒子繪畫的,現時在新加坡當兵。他將會在大學唸工業設計,不知道有沒有受我的影響。」作為父親,作為老師,作為設計推廣者,黃偉祖身兼三職,每一天都躬體力行。「對年輕設計師,堅持是很困難的,但至少要多看多了解,從而理解設計師對社會的貢獻。效果並不會一朝而見,但影響力卻是深遠的,諸如普通的一張公園中的椅子潤物無聲,日子久了,就會發揮對社會的貢獻,而設計師的滿足感就會從中而來。」
亞洲各地對手林立
當然香港仍然是一個很矚目的地方,這20至於內地,明顯也是一片新天新地:北京、上海、武漢、深圳早已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中的設計之都,而新加坡也於2015年順利進入,德國紅點設計獎更在廈門成立了博物館。可見香港要在眾多力爭亞洲設計之都的對手中保持優勢,亦須下一番功夫。
藍圖永遠缺一塊
剛履新一個月,黃偉祖謙稱暫時都在聆聽同事意見,綜合之後再讓他想如何完善自己的藍圖。「當然教育是自己很重視的一環。我希望由學生出發,每一個對設計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以透過設計發揮影響力,以能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為目標,這是縱向的版圖;而設計界、業界、社區乃至政府都是持份者,這是橫向的版圖。而我希望在團隊已經做得很好的基礎上,把仍未完整的地方補上。」
PROFILE
黃偉祖 (Joseph Wong) 2021年7月出任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加入香港設計中心前,黃博士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專責多元化設計學科課程組合之策略與學術發展工作,以及與本地及國際合作伙伴構建關係。黃博士在設計學科教育上貢獻良多,並於2014年獲頒栢克萊國際院士獎。於2018年,黃博士獲邀為著名的紅點設計大獎擔任評審團成員,並於2019年獲任命為紅點設計大獎大使 (Red Dot Ambassa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