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el bet 100

situs togel

bandar togel

rupiahtoto

super_capital_user - Capital CEO Ltd

「北極光王子」唐銘輝 多才企業家 組極光協會倡環保

傳說中,北極光代表幸福、浪漫。只要看到北極光,便會幸福快樂。」能飛到北歐看極光,在一片無邊寂靜中感受此大自然奇觀,本身就已值得回味一輩子。有「北極光王子」之稱的唐銘輝(Anson)帶上相機,花了10年時間,走遍70多個地方,拍下過萬張照片,為的是一圓「追光」夢。

有「北極光王子」之稱的唐銘輝

擁有多重身分的唐銘輝Anson,名符其實是一名多才多藝的商家。他也是一位作曲家,會演奏鋼琴,他將自己對於北極光的感受、喜愛,投射於文字和音樂之中,將北極光的相片與之結合,構成一種北極光的藝術。

問及他為何踏上愛北極光之路,「早期到處旅行的時候接觸到北極光,馬上就沉迷其中,從此就開始了『追光』之路。」他說:「每一次置身其中,親眼看見一刻,都會有種人很渺小的感覺。而且很多時追光的過程都是在嚴寒中進行,對自己的精神、意志都是一種磨練,讓人重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也讓人肅然起敬。」Anson說。敬重以外,更多的是喜愛之情,「北極光不單只是攝影,就像藝術亦不單只是攝影,亦有音樂、繪畫,北極光一樣可以有各種創作。」

星雨希望透過極光相片、錄像、音樂、知識、旅途故事及所見所聞,推動保護及珍惜北極圈。

他的中文筆名是星雨,英文筆名叫「The Rain」,「The Rain Aurora」(星雨北極光)即他與北極光相遇的轉化融和。去年,歐盟更正式批准他註冊「The Rain Aurora」這個名字。

兩年前,Anson 及20 多位專業攝影師成立了「國際極光協會」(Aurora Association),總部位於俄羅斯。後來協會更在加拿大黃刀鎮、香港等地設立分會,他其後與極光發燒友陳亮生(Francis)成立香港分會。Anson說:「成立協會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能讓大家有個平台可以分享北極光之美。」

同時,他亦希望透過極光相片、錄像、音樂、知識、旅途故事及所見所聞,推動保護及珍惜北極圈。協會香港分部會定期到社區參與義工服務,將食物帶給老人院的長者,亦會與他們分享關於北極光的故事,以快樂感染身邊人。

Anson很少談及他的生意。他早年創立的美容品牌 The Star Peninsula Beauty及經營美容院,縱然疫情下,令整個美容業界生意急挫,但Anson卻反其道而行,計劃在逆市之中大肆擴充,隨著限聚令的放寬租金下跌,公司透過開分店或收購等方法,並計劃把中港兩地的分店由原本的九間,半年內急增至十三間,升幅約為四成。

八十後「創業家」 助中小企數碼轉型

一場新冠肺炎,改變了企業生態,實體業務被疫情所累,轉戰網上宣傳,但不少中小企缺乏經驗,未懂相關竅門,八十後青年人梅禮豪(Manos)與友人合辦「創業家」,開班教授創業者如何準確地投放Facebook,除為自己在逆市找到生路外,也為中小企找到了新路。

梅禮豪(Manos)一直深信「工字不出頭」,立志創一番事業,但他創業路也不是一帆風順。

Manos 大學畢業後從事設計工作,惟人工奀工時長兼且被炒,逐決定創業以掌握自己的收入與人生。2011 年時開展手飾生意「Moni HK Jewellery」,時值團購網興起,Manos 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及英國等團購公司合作,在當地銷售首飾。Manos回想創業初期迅速取得成功:「收到幾多訂購甚至收了錢才取貨,零成本每個月可穩賺$80 多萬以上,以為搵到發達方程式」,一年多以來總收入過千萬。惟團購網快起快落,不久生意便急速衰退,曾有兩年零收入,人生跌至谷底。

創業歷盡起跌  自研網上推廣

及至他靈機一轉,2014 年,決定轉戰經營首飾的樓上舖,並開始嘗到在Facebook 投放廣告,試盡不同的方法,終摸索到一套有效投放Facebook 廣告之法,令生意不斷增長,儘管年前遇上反修例事件影響,不少中小企大嘆生意難做之時,他的首飾店生意仍每月持續增長約二成;他表示,現時每月投放約$20 萬至$30 萬在Facebook 廣告,令營業額升至逾百萬元以上。

Manos坦言,從自己做生意經驗所領悟到,資源較貧乏的中小企,在當今世代市場競爭下,必須要進行數碼轉型,否則易被市場淘汰。而利用網上社交平台推廣正是成本低,成效高的不二之法。他早前與友人合辦「創業家」,開班教授創業者如何準確地投放Facebook廣告,也協助不同品牌投放Facebook 廣告。Manos說,曾有醫學美容公司透過他的協助下,疫後復業時生意急增三成多,另有網上商店去年至今已增長約七倍生意。

Manos不諱言,自「創業家」成立後,已協助數十間中小企及創業者,教導投放廣告的技巧。現時,集團以線上工作坊及線下課程等形式,為學員提供培訓,每年學員數目約有2,000人。他表示,其學員以零售業和美容業較多。他並指出近年不少零售業都轉戰網上業務,而美容業競爭大,兩者均對網上廣告有較大需求。

令他想不到的是新冠疫情影響下,其業務逆市增長逾二至三成以上。受疫情影響下,不少中小企都積極進行數碼轉型,並把資源投放在網上業務。他提醒,現時網上平台眾多,中小企要思考那個平台較適合。他說:「在2014年時,Facebook (fb)仍是較多人着重的平台,可是現時還有Instagram(IG)和YouTube等平台,企業投放廣告的選擇更多。企業宜先從一個平台入手,穩定經營後再橫向發展。」他舉例,美容業應先由fb起步,繼而再發展IG和YouTube,絕對不能一步登天。

中小企投放Facebook廣告貼士

一:忌經常更改受眾:每次改動Facebook 都需時適應,建議至少以七日為限。
二:忌「加強推廣帖子」:這功能多like 多留言,但無助於營業額,建議改用「轉換」,追縱曾登入網站的人,以便轉化更多生意。
三:忌執著單一貨品:若一種貨品反應欠佳,便要立即更換,寧換貨不換受眾。
四:常換廣告文案:可以不同寫作手法吸引不同受眾注意,如女性產品可有主婦、OL 或女大學生版本,視乎反應再作調整。
五:加大投放金額:若投資廣告的金額有大約4 倍或以上回報,可斟情再加大金額,達到生意倍增的效果。

資料提供:「創業家培訓集團」創辦人梅禮豪(Manos)

八珍第三代掌舵 伍尚鈞 革新老字號 細味人生

八珍是本地甜醋及調味醬料品牌的品牌,其廣告歌最尾一句「八珍甜醋份外香!」更是深入民心。八珍第三代掌舵人伍尚鈞7年前加入家族企業,傳承爺爺及父輩對優質產品的堅持承諾,更逐步引入創新思維,更讓傳統老字號能夠與時並進,延續品牌的成功。

八珍第三代掌舵人伍尚鈞。

與父親伍錦康一樣,伍尚鈞也是一名工程師,他曾在跨國公司奧雅納工程顧問工作,香港首個零碳建築零碳天地就是他的手筆。從構思到落成不過十五個月,他應用了80項工程技術達到創新環保效果,項目獲頒香港工程師學會工程創意大獎建造組別第一名。他坦言,兩者有其相近之處。「在當環保工程師是用最少的能源,及把最好設計,應用於建築工程當中;回到醬料工廠,把原材料好好運用,掌握發酵過程及時間,
甜醋可說是八珍最皇牌的產品,佔其收入三分一,全港市佔率逾五成,「煮豬腳薑最重要是醋,它溶化豬腳鈣質和蛋白質, 醋夠靚,煮出來的豬腳薑才夠好吃。」伍尚鈞說。
八珍產品一向予人「真材實料」印象。伍尚鈞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機械工程博士。他接手八珍時只有36歲,從設計最新環保技術的工程師,搖身一變成為老牌醬油品牌的釀製出最優質的產品,兩者同樣有利於人群。」

八珍門市已換上新裝。

八珍仍保留將軍澳工業邨新廠房天台自然生矖醬料。

釀最靚的醋 曬最靚豉油
伍尚鈞童年時與八珍結下不解之緣。他自小與醬油「打交道」,在西貢醬園玩捉迷藏,躲在比他高的醬缸之間;過年時會去旺角舖頭幫忙摺紙盒,再大一點就幫忙遞糕給顧客。他說,當工程師雖然開心,父親想退休了,他回巢接班亦不作他想。「其實不一定要我接班,也可以請管理人,但我覺得這個機會好難得,管理一盤八十年的生意,我都要試一試。我見到爺爺同爸爸如何管理公司,不是做到最大、賺最多錢,而是釀最靚的醋、曬最靚的豉油、煮最香的醬料、做最好食的賀年食品,我想做到和他們一樣。」「八珍」堅持香港製造,以傳統古法天然發酵釀製;更堅持不加增味劑、防腐和添加劑。
八珍產品都標榜香港製造,他們在東莞有廠房,用來採購農作物,及物流運輸,然後交由香港廠房生產。隨著業務迅速發展,「八珍」生產線不斷擴充,於1950年遷往葵涌,於1965年再搬至西貢,其後於2012年遷入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新廠房。兩父子同是工程師出身,在將軍澳廠房生產方面卻是傳統與創新兼備;「工廠有傳統方法,亦有利用自動化的機器,如包裝。又如製造豉油,我們還是依循季節步伐,即所謂的『春曲、夏醬、秋油』三步曲,春天讓曲菌生長,然後在夏天日照下慢慢發酵,即是夏醬,再到秋天泵上屋頂的瓦缸中暴曬,所做的豉油才會變得醇厚。」八珍是本港少有以天然發酵的豉油製作的廠商。「現在很少廠商用這傳統方法了,不少(時間較短的)其實加了味精。」他說。

2011年八珍新廠房落成。

八珍近年業務走向多元化,年前加入美食車行列。

承辦美食車 進軍中式節慶產品
近年八珍在伍尚鈞管理下,不時推出新的產品,當中不乏一些獨家醬料如仁稔醬、陳皮豆豉醬和櫻花蝦香辣醬等,近年推出多款傳統節日為老饕製作應節食品,如農曆新年的蘿蔔糕、年糕及炸芋蝦;端午節糭子及中秋節手工烘焙月餅。他說,主打應節食品是源於爺爺於四、五十年代以手工製作應節食品餽贈親朋及珍貴客戶的心意,雖發展成為生意,但仍然保留其原本的「送禮以珍」的初心。
至於市場推廣方面,伍尚鈞坦言,八珍近年已甚少投放資源做市場推廣,主要是靠口碑及門市宣傳,近年開設網店,藉此打通線上與線下的業務。另一方面,在2017年,八珍承辦美食車項目,他說,透過美食車這個平台,利用品牌各式醬料煮出各式佳餚,「軟銷」港式醬園的飲食文化。曾為環保工程師的他,設計這部美食車,號稱是全港首部環保美食車,曾奪中電第六屆「環保節能機構」嘉許獎,獲傳統美食組別金獎,該美食車最觸目的,是在車頂上安裝的兩塊約1米至1.5米大塊太陽能板,每年可提供200度電,供電給美食車內的風扇及手機充電設備。

八珍第二代伍錦康(左)三代同堂。

兒子出生 回想甜酸在心頭
談到傳承,伍尚鈞不得不提剛出生數月的兒子,這次相隔40多年的「薑醋」,別具意義。談及兒子,他不禁想起了醋的甜與酸。「『甜』是感受到太太疼愛兒子,及我父母對我的愛護之甜美;『酸』則是經歷父親由年輕走到年長,頭髮由黑變白,世代傳承的那種肩負重任辛酸。」伍尚鈞希望,讓更多家庭能夠品嘗八珍這個品牌的美味可口的醬醋食品,品牌形象更加「入屋」,把優質食品遍及華人社會。

八珍首創送貨服務。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馬寶道分店開幕,邀請關德興師傅(左二)剪綵。

創辦人伍偉森。

八珍小檔案
「八珍」創辦人伍偉森於1932年於旺角開設「八珍」食品雜貨店。其父是廣東省順德名廚伍學敬。在父親的熏陶下,伍偉森幼承入廚經驗及釀造技巧,對嚴選食材和味道有獨到的追求。秉持著薪火相傳、不斷革新的經營理念,「八珍」成功把中國傳統甜醋及調味醬料打入家庭市場,慢慢演變成家喻戶曉的品牌。「八珍」醬園的醬料種類現時接近百款,除主打產品甜醋、豬腳薑及調味醬料外,近年積極開拓中式節慶食品,如粽子、月餅及賀年糕點,最近更進軍即食餸包市場。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本港,他表示,與其他傳統行業一樣,八珍的生意受到很大影響。但市場有危便有機,現時市民多了在家吃飯及烹調,靈機一動,今年年初,八珍研發推出多款的即食餸包,以獨立包裝,方便留家吃飯的都市人。

撰文 劉智恒 | 攝影 鄺銘漢|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蘇富比 程壽康 談逆市而行之道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地蔓延至今已數月,在各國積極抗疫的期間,全球疫後「新常態」經濟已逐漸出現。面對新常態帶來的挑戰和危機,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認為保持創新思維和韌性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剛於7月份圓滿結束的蘇富比春季拍賣會創下了驕人成績,究竟企業是如何在不明朗環境下成功捕捉市場機遇,突圍而出?

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

因應新冠疫情,今年蘇富比將於原定4月的春季拍賣延期至7月初在香港舉行。在這期間未能舉槌,蘇富比並沒有靜靜等待,而是把握時間著力發展網上拍賣,配合多元化的銷售模式,迎來了史無前例的佳績。

至 2020年目前為止,蘇富比已舉行超過 250 場現場及網上拍賣,平均成交率達 80%,累計銷售額達25億美元。程壽康指出,春拍的成功取決於客觀市場因素及團隊卓越的籌組能力。「雖然經濟環境充滿不穩定因素,加上疫情影響,大眾對藝術品市場未必有信心。但根據過往經驗,其實藝術品市場往往與經濟環境未必直接掛勾,前者的市場壽命通常會比金融市場稍長。以1987年的全球股災和1998年的金融風暴為例,拍賣市場在隨後兩年反而持續增長,蘇富比全球拍賣成交額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別上升了5%和16%。」

在準備工作方面,蘇富比早於3月看準利用線上平台的先機,大力增強網上拍賣,滿足世界各地藏家的熱切需求。「我們預先將部分現場拍賣改為在網上舉行,同時新增不同類型的網上拍賣,例如適合年輕人的快拍環節、價格門檻較低的名錶、洋酒拍賣,並繼續遙距進行徵集和銷售活動,按照客戶的需求而制定靈活變通的策略。」

程壽康補充,徵集有質素的藝術品也是十分重要的過程,重質不重量是關鍵,「我們發現愈精彩、愈新鮮、愈罕見的精品,加上合理的估價,往往能夠驅使消費者的購物慾。要確保徵集過程順利,靠的是蘇富比之經驗和聲譽,以及與全球客戶的密切關係。當我們與了解市場的客戶溝通時,他們很樂意將藝術品交託給我們,並將估價調低至合理水平,帶來龐大的升值空間。這也是蘇富比在疫情下創出佳績的原因。」

常玉《綠色背景四裸女》以2.58億港元成交,成為最高成交拍品。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三十朵向日葵》以1.15億港元成交,為西方藝術品在亞洲拍賣之第二高成交價,印證亞洲進一步成為全球當代藝術重要拍賣平台。
劉野《讓我留在黑暗裡》以4,535萬港元成交,繼蘇富比2019年10月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後再創成交價第二高。

融合科技 促進多項數碼創新

受疫情限制出遊影響,不少藏家積極透過不同渠道競投心頭好。因應當前環境,蘇富比迅速應變,並在電子圖錄、影片推廣、拍賣直播及社交媒體方面更臻完善,為客戶提供更設身的互動體驗,成功突破時間及地域界限。

隨社會發展步伐加速,大眾對科技的興趣和應用程度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程壽康介紹:「由於客戶未能親臨蘇富比,現場拍賣的形式亦有所不同。以6月 29 日舉行的紐約晚拍為例,拍賣以史無前例的網上直播形式舉行。拍賣官身處倫敦的無人房間,遙距接受紐約、香港及倫敦專家之電話出價,以及全球藏家網上競標,並全程以高清全球直播,體現真正多元互動的環球拍賣體驗。」他笑言,雖然團隊不習慣在時差下早早上班,但這是一個既新奇又有趣的難忘經驗。鑒於是次成功,未來擬計劃以香港為基地,舉行網上直播拍賣。

在疫情之下,蘇富比在倫敦舉行的「Rembrandt to Richter」的晚間拍賣,總成交額逾15億港元。

香港春季拍賣再創佳績

緊接著就是萬眾期待的重頭戲,今年一連七日的蘇富比春拍獲得了空前成功,17場拍賣共成交近4,000項拍品,締造了16項世界拍賣紀錄,為香港蘇富比連續第七季拍出高達4億美元總成交額。「除了蘇富比的市場策略和準備功夫外,剛剛亦有提及藝術市場不受市況影響的特質也是拍賣圓滿收槌的原因。疫情已經過了多於半年,春秋實體拍賣是我們的每年的重點,熱愛藝術之士終於可以透過此機會釋放他們未被釋放的”Pent-up Hunger”,反映藝術市場依然活躍及穩健。」

疫情讓蘇富比進一步了解客戶對全新銷售模式的接受程度。「以前我們認為拍賣必定要實體進行,但實際線上和線下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因為它們能夠吸引的不同的客戶群,同時為客戶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他續稱,「對同一個客人而言,他一方面能夠享受網上拍賣的便捷度和新鮮感,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實體拍賣帶來的期待、互相交流的機會和熱切的競投氣氛,所以兩者是不能取替的。展望未來,我們必然會投放更多資源在網上平台,相信這必定是企業創新轉型的一個發展趨勢。」

除現代及當代藝術外,中國書畫也是最受歡迎的板塊之一。

企業勇於突破的創新之路

一直以來,蘇富比致力引領創新,在多個領域上推出多項前瞻性的舉措。程壽康指出:「蘇富比於乾隆9年(1744年)成立,是第一間拍賣行採用以電話交易和競投的拍賣模式,當時大約是1950年。在1960年,隨倫敦擴展至紐約分部後,蘇富比利用人造衛星促成兩地緊密連繫,開始不同地域進行同步拍賣的趨勢。延伸至現在,總部和管理層深明科技的重要性,故在近十年積極推出與時俱進的功能,滿足客戶日新月異的需求。」

近年,蘇富比推出了全新形式的電子圖錄,讓藏家飽覽專家團隊為拍品精心準備的文章、圖片、短片以及多媒體內容,探索每件藝術品的細節和背後的精彩故事。同時,客戶可以訪過首次推出的「擴增實境」(AR)功能,模擬藝術品擺放在家中和現有藏品之間的環境。「從客戶角度出發、了解客戶在不同價位的喜好取向,為他們配對合適產品是促成交易的關鍵。為此,我們在完善數據功能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以Thread Genius的配對功能為例,程式不但能提升客戶體驗,也能讓員工進一步洞察客戶需要作出配對。」

程壽康分享蘇富比如何充分把握藝術市場的發展潛力。

藏家年輕化為藝術市場的大趨勢

蘇富比於春拍發現一個新現象,就是今年參與競投買家有年輕化趨勢,部份拍賣板塊甚至出現近半數買家年齡在40歲以下的情況。「對初入門的買家而言,他們對不同類型的藝術品都會有興趣,而且對銷售模式的接受能力也較高。今年春夏期間,蘇富比以快閃概念進行了一系列的精品網上拍賣『Contemporary Showcase』。這項嶄新概念不但能夠大大縮短徵集與拍賣之間的時間,更能為買家帶來新鮮感。在過去六場當代藝術拍賣中,其中五場更創下了白手套記錄,成績有目共睹,以證蘇富比成功拓展客戶群,滿足其靈活迅速的需求。」

程壽康分享,蘇富比在拍賣模式上也使出新招。今年5月舉行的「絕密競投 –巧奪天工」專場是疫情危機下產生的一個噱頭,全場僅有13件拍品,估價總和超過3.5億港元之高。「這與傳統的拍賣不同,我們只接受客戶以書面委託形式競投,競投資料及拍賣結果將完全保密。我們希望可以在私人洽購和公開拍賣之間取得平衡,保留神秘感的同時又不失競拍氣氛,為客戶帶來精彩的拍品和體驗。」

蘇富比於「絶密競投:巧奪天工」拍賣會呈獻臺靜農「龍坡丈室」舊藏—張大千精品《灊霍瑞靄》。
蘇富比於5月份舉辦「趣雅東方」拍賣,以專題形式呈現跨越五千年歷史及不同門類的藝術瑰寶。

展望下季藝術市場的布局

面臨2020年的多變的全球新形勢,程壽康認為蘇富比屹立香港50多年,作為亞洲的核心藝術市場的地位難以取代,加上法律、稅率及物流方面等優勢,藝術品市場發展蓬勃。他總結:「今年的春拍可說是『遲來的春天』。雖然如此,藝術市場依然展示出非凡韌性,春季拍賣的各類板塊捷報頻傳,屢屢錄得新紀錄,相信這優勢能夠延續到下半年。接下來的秋季拍賣將於10月舉槌,團隊正密鑼緊鼓籌備,7月的好成績讓我們更容易徵集藝術品,有信心可以續寫7月的斐然佳績,進一步奠定蘇富比在亞洲的領導地位。」

程壽康簡歷

程壽康自2006年起出任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主力策劃及拓展蘇富比亞洲區內的業務,重點開發中國大陸市場。

在加盟蘇富比之前,程壽康為孖士打律師行之合夥人,期間曾同時擔任該律師事務所北京辦事處的首席代表。後來加入了廸生創建(國際)有限公司從事零售業務,管理集團的全球高級時裝、鐘錶及珠寶業務法律事宜。

程壽康從小熱愛文學藝術,特別鍾情收集玉器。憑藉深厚的法律知識和營商經驗,加上對藝術品的熱情,成就加入蘇富比的契機。

投資推廣署 黃恆德 |半年助九個家族辦落戶香港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2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要進一步推動家族辦公室業務,投資推廣署將成立專責團隊,加強宣傳香港的優勢,為有興趣來港營辦的家族辦公室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剛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2022》亦有提及,建議就單一家族辦公室所管理的合資格管理實體提供稅務寬免,一連串的行動,在在顯示政府正全力推動香港成為區內家族辦公室樞紐的決心。投資推廣署財經金融行業主管兼家族辦公室環球主管黃恆德表示,自專責團隊去年六月成立以來,已接獲超過60個來自不同地區的查詢,更成功協助了九個家族辦公室在香港成立。疫情緩和後,他們將於更多國家進行宣傳活動,吸引世界各地的超級富豪來港開設家族辦公室。

對於財政預算案建議家族辦公室的稅務寛免,黃恆德表示:「這顯示出香港政府對家族辦公室的發展日益重現。而具針對性的稅務政策、成立專責團隊全面輔助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以及引入有限合夥基金制度等多個舉措增加投資機遇,為家族辦公室創造理想的發展環境。」 

香港金融地位助顯優勢

投資推廣署因應林鄭月娥的要求,於去年六月成立了家族辦公室的專責部門,黃恆德表示,為向全球推廣,團隊不單單在香港,還在北京、廣州,甚至歐洲布魯塞爾設立辦事處,藉此吸引他們來港設立家族辦公室。短短半年間,已成功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九間家族辦公室在港成立,協助他們拓展業務。

事實上,新加坡政府早在2000年就大力推動家族辦公室,香港起步相對較遲,面對新加坡的競爭,香港又擁有那些優勢呢?黃恆德認為,儘管外界經常將香港和新加坡作比較,但他強調雙方其實是各有所長。香港方面,本地資本市場的發展吸引不少家族辦公室將香港作為他們發展國際資產的基地。「香港家族辦公室的客戶群主要來自財富管理服務,而香港在亞太區舉足輕重,本身除了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國際基金管理中心,擁有亞洲區第二大的私募股權市場,僅次於內地。而在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公司方面,香港大約有500間,其中全球最大的20家私募股權公司,就有15家坐落香港。此外,還有有七十多間國際大銀行駐紮香港,擁有非常健全的銀行體系。」

香港於2020年8月實施《有限合夥基金條例》,讓私人基金可在香港以有限責任合夥的形式註冊。引入有限合夥基金制度是為了促進香港作為首要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吸引私人投資基金〈包括私募基金及創投基金〉在香港成立和註冊,以便將資本引入實體行業公司,包括位於大灣區的創新及科技領域的初創企業。黃恆德表示,「截至去年,已經有超過400家有限合夥基金在港成立,對香港整體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吸引家族辦公室來港都起到關鍵作用。更重要的是,香港多年來IPO集資額位居全球第一,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市場。加上完善的法律制度、具競爭力的稅制、充足的財富管理人才等既有優勢,對家族辦公室而言有一定吸引力。」

背靠大灣區市場不容小覷

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大灣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市場。據了解,大灣區內超高淨值人士約佔全國整體的20%,故投資香港是探索區內機遇的重要一步。黃恆德表示,本港於資產管理、金融服務、專業服務,以及快速增長的創科發展的優勢將更為顯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無限,對財富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大。香港的獨特優勢是其他城市難以取代的。況且政府將繼續推動離岸人民幣產品發展、深化與內地的互聯互通,以及大力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深信相關措施能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家族辦公室樞紐的地位。」

據證監會公布《2020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中,管理的資產按年上升21%至34.9萬億元。要投身家族辦公室行業,除了要有一定的學歷和專業知識,了解其運作也十分重要。黃恆德對此表示充滿信心,他強調香港的專業服務素來以專業、守法、能幹和具有國際視野而獲得全球認可。而這些優秀人才,皆是教育程度高、具豐富經驗、勤奮而適應力強,並通曉多種語言。目前亦已經有不少大專院校、機構開設相關課程,培訓專業人才。

疫後高檔超市創全零售模式 成港電商先驅

在本地零售業當中,不少近年積極發展新零售模式,連結網上及實體店。相比其他零售行業,超市業務在疫情中逆市表現較佳。在本港成立25年,定位中高檔市場的超市的city’super,其行政總裁鄔嘉華提及,集團早於1997年成立時,領先業界進軍線上市場,惜走得太快,當時市場仍未接受;集團其後調整策略,延至2015年始,重新開拓內地電商業務,線上接連線下業務,迎接O2O新世代。

city’super行政總裁鄔嘉華。

在本地超市市場當中,長和旗下百佳及怡和集團旗下惠康等兩大巨頭,據業內人士估計,多年來佔據本港超市市場佔有率高近七成;儘管近年網購平台加入戰場,仍然無法打破兩者壟斷。不過,華潤憑藉分支品牌 U 購Select近年不斷於各區擴充分店,加上去年入主的city’super ,集團旗下超市據點已高達80家,晉身成本港第三大連鎖超市品牌。鄔嘉華表示,公司業務未來仍以本港為基地,穩步地進軍海外市場。

提到city’super,第一印象可能是「貴」,食材矜貴,價錢更貴。儘管如此,這間「貴價超市」,已成為港人心目中品質生活的代名詞。上世紀8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中產階級出現,開始追求生活品質。鄔嘉華是公司開荒牛,其師傅是集團創辦人石川正志,石川原為香港西武百貨社長,後來潘迪生旗下的迪生創建收購西武的香港業務,石川要被調返日本,但他認為香港充滿機會,決定自立門戶,在香港開辦嶄新的食品及生活概念店,即後來的city’super。公司於1996年12月6日聖誕節前夕正式開業。

他續指,公司成立之初,本著「品質最優」的理念,會在將來幫他們建立起如此強大的品牌優勢。因為品質出眾,所以開張不久後,city’super憑藉擁有極好的口碑。一年多後成功扭虧為盈,茁壯成長。至2002年,恩師石川因病突然離世,臨終前親自點名,讓當時只有37歲的鄔嘉華接棒。鄔嘉華遵循恩師理念,將集團經營得有聲有色。例如數年前LOG-ON引入了「個人化禮品專區」,當時在本港是非常新潮的互動體驗,這正緣於石川追求「原創性」的概念。

品牌核心匠心精神  

鄔嘉華回顧25年來集團發展,他提及過去25年,集團一直堅信品質才是品牌的核心,秉承匠人匠心精神,致力從世界各地採購優質商品,為同樣追求生活品味的顧客帶來嶄新舒適的購物體驗。「從我們搜羅的每件產品中,均蘊含製作者的一份執著、堅持,當中匠人理念鉅細無遺地顯現。」

現時City Super Group旗下三個主要品牌包括city’super、LOG-ON及cookedDeli,現時分別在香港擁有20間、上海有6間及台灣7間分店。儘管其核心業務是在線下營運,惟近年亦拓展網上銷售渠道。鄔嘉華表示,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能將現時在實體店舖銷售的所有貨品(約2.2萬種)全部放上網,現時已放上網銷售的產品約為1.2萬種。

在新冠疫情期間,他透露,city’super的網上銷售倍增,儘管其基數較低,並透露每年只有單位數增長。此外,消費者對新鮮食品例如肉類、水果和蔬菜的需求殷切,佔網上銷售的比例接近40%,他形容是始料不及,惟證實公司發展網上銷售渠道的策略正確。

談及集團的電商業務發展,鄔嘉華指出,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提倡創新精神,他說:「記得在1997年,city’super已積極研究進軍網上銷售,透過與電子媒體互動電視,合作建立電子銷售平台,可惜當年未被消費者所接受,計劃不久便停下來,至2015年,公司觀察到內地電商業務的騰飛,分別先後在天貓及京東到家等平台開設網店,又與美團等合作,進攻內地O2O業務。另一方面,我們透過內地聯盟商合作,可以做到線上訂貨,2日內貨品直送全國。」

至於未來發展大計,鄔嘉華表示,業務仍以本港市場為重心。隨著新冠疫情趨向穩定之際,亦恢復擴充線下的實體店。他透露,city’super在未來2年,預計會在本港增加2間分店,據悉其中一間分店將於明年年底前落戶啟德。另一方面,集團除專注超市業務外,亦發展便利店品牌, 促進業務多元化。

鄔嘉華表示,儘管近年網購大行其道,但集團仍重視實體店營運,他不時與員工了解顧客銷售的喜好變化。

CHAT六廠 高橋瑞木 為社區編織創意體驗

香港的天然資源不多,土地供應有限,城市要發展,往往要推倒重來,在破壞中建立新的規模。直至踏入二千年後,歷史建築的保育議題得到各界關注,多幢歷史建築物便藉著保育活化而重獲新生,在新時代中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香港首間紡織文化藝術中心——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作為於2018年底成功活化後的南豐紗廠(The Mills)一部分,便成為展覽平台,連結紡織、藝術與設計,為社會大眾帶來嶄新視野。CHAT六廠執行董事及首席策展人高橋瑞木(Takahashi Mizuki)指出,希望以館內的展覽活動成為一個切入點,讓那些不熟悉香港紡織業的參觀者,也能了解鮮為人知的工業遺產及其對香港的貢獻。

創立於上世紀50年代的南豐紗廠,曾見證香港紡織工業由60年代開展的黃金歲月,然而自80年代以後,隨著內地改革開放,香港製造業紛紛北移,令香港工業發展日漸式微,而屹立近半世紀的南豐紗廠,亦於二千年後陸續關閉。南豐紗廠其實有六間廠房,一、二及三廠已成入伙近二十年的荃灣翠豐臺所在地,其餘四、五、六廠則於2018年底成功活化,以南豐紗廠(The Mills)的名稱, 與21世紀時代脈搏重新連接起來,既是荃灣區內的新地標,亦是香港保育及活化歷史建築的示範作。CHAT六廠的原址,顧名思義,就是當年紗廠的重地——六廠。昔日的四、五及六廠本是三座獨立建築物,而新建的玻璃連接橋便將五及六廠重新連接起來,而從前空置的混凝土天台,已活化成為公園,彷如座落於工廠區的綠洲,滄海桑田,與變幻無常的我城一起蛻變。

以社區藝術館為定位

CHAT六廠由非牟利藝術文化機構六廠基金會營運及管理,是南豐紗廠保育項目的一部分,其所策劃的多元化項目包括展覽與共學計劃兩大類型,參觀者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藉此認識香港紡織業在過去的創新精神及歷史上的重要性,並在紡織的範疇內,開展當代藝術、設計、科學、歷史、社群與工藝的不同對話。

昔日的藝術館形象,大多是孤高的,藝術亦總是給人一種高深、難明的印象,與日常生活抽離。然而時至今日,藝術已成為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渠道,並無孔不入地融入每個生活層面,加上資訊發達,更拉近了每個人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的距離,多間於近十年新開設的藝術機構如元創方PMQ、大館、M+博物館等,均明確地在朝著藝術與人文路線發展,令社區與藝術的發展更為緊密。高橋瑞木介紹自己主理的CHAT六廠,說道:「它不是一個殖民地時期的歷史建築,而是屬於本地工業界的歷史建築物,是過去數十年來,由本地居民一起建立的歷史建築。那表示,無論是CHAT六廠的前身,或是今日在中心內舉行的藝術活動,都是與過去的歷史及本地人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的,因此我們才將CHAT六廠定位為社區藝術館,我們的大門會一直為所有參觀者開啟,特別是從未去過藝術館的人。」

CHAT六廠執行董事及首席策展人高橋瑞木(Takahashi Mizuki)

與紡織工業的淵源

高橋瑞木是資深的藝術展覽策展人,早年於日本早稻田大學考獲藝術史、評論與保育的碩士學位,其後於日本從事了十多年的藝術策展工作,至2015年再往英國深造。她說:「2015年,當時我是在休假階段,並在倫敦Central St. Martins做研究員,期間收到南豐集團的工作邀請通知,可以往香港參與CHAT六廠項目。之前我在日本一直從事當代藝術的策展工作,做過公共及私人藝術館,差不多有20年的時間。我很快就接受了邀約,因為我很有信心,能將過往的豐富經驗,帶到這個新地方。當中最吸引我的,是紗廠的蛻變,它不止是建立新的藝術館,更是將歷史建築進行活化,成為一個當代的藝術項目,是很有前瞻性及意義深遠的。」

事實上,在未接觸南豐紗廠前,高橋瑞木對於香港的紡織業沒有太多概念,不過當深入認識後,便發現從前的紡織業在香港擔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更藉此走向國際市場。行業會衰退,甚至消失,但透過創新思維,卻可以將之活化,以全新姿態出現在眾人眼前。冥冥中,原來高橋瑞木還是與紡織有點淵源的,其日本故鄉富岡,亦有相近的保育項目,名為「富岡製絲場」,這地方位於群馬縣,並於2014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見證著日本在近代的急速發展。

從嶄新角度看世界

加入CHAT六廠六年後,她亦由最初的高級策展人,晉升至現時執行董事及首席策展人的位置。「我的角色,是為CHAT六廠規劃未來,令其成為香港一間著名的藝術與文化機構,同時亦為團隊培育專業的藝術及文化工作者。我很想,參觀者可以透過館內的活動,改變他們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改變他們的日常生活態度。」她舉例於去年舉行的夏季項目——「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個展。藝術家于一蘭來自馬來西亞的沙巴,而展覽內容亦有其他來自沙巴內陸,一批土生土長的紡織工作者之參與,他們的日常生計,主要來自沿海社區,然而現正遭受因富裕地區過度捕魚及藉現代化捕魚所帶來的海水污染之遺害。

通過展示這些由紡織工作者參與的攝影及其他多媒體作品,于一蘭自信地表示,他們可以從其他途徑賺取收入,並終有一天,能夠回到當初那個美麗又純淨的海洋。「于一蘭跟她的夥伴均來自馬來西亞,因此他們在藝術上的實踐,其實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不遠。 我會希望,來到CHAT六廠的參觀者,在欣賞作品同時,亦可以細讀作品的文字介紹,同時參與導賞團及其他活動,從中了解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人和事之間的關連性,明白到他們面對的生活衝撃,其實亦與我們攸關的。」她亦事先張揚,表示 CHAT 六廠繼去年推出以設計角度出發的「再紡東亞系列一:手中的羅盤」後,將於4月下旬推出「再紡東亞系列二:邊織邊拆的網」,在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前設下,邀請了 16 組活躍於東亞或以東亞相關課題為考察對象的藝術家及藝術家團體,以紡織及藝術為象徵串連他們的創意思緒,從中帶出協作精神,希望透過藝術家聯合創作、互相呼應的方式,表達CHAT 六廠透過藝術融入社群的核心宗旨。

六年時間,對一個寄居海外的藝術工作者而言,可不算是短時間,何況香港這6年,亦正是最為動盪的幾年,由社運以至仍在威脅全世界的新冠疫情,均令她記憶猶新,而疫情下所帶來的挑戰,更是無日無之。她指出:「對我們而言,疫情下最大的挑戰,是很多參觀活動,都因嚴峻疫情而暫停舉行,何況CHAT六廠不止是個藝術館,更是個社區空間,因此影響是很大的。」在太平盛世,藝術館邀請海外藝術家親身來港進行藝術交流,是正常不過的事,不過在疫情當下,自然難以做到,惟有借用科技的力量。「我們將多個項目移至網上舉行,形式不單止有藝術講座及導賞,更設有網上工作坊,藉此教授刺繡及縫紉的技巧。我們的目的,是讓參與者就算身處家中,亦可以感受到當中的創意,並且享受其中,更可以透過這些活動,令他們在疫情之下得到舒緩及放鬆心情的機會。」

工業再創新 迎向全球機遇 | 榮利集團(國際)董事總經理 盧金榮


2022是穩中求勝之年,眾企業在疫情兩年間練就出逆境新智慧,在起伏不定的經濟環境中,摸索出持續發展之道。市場變化多端,挑戰無常,更需要企業領袖、業界精英的豐富營商智慧,帶領走出一個又一個的困境,迎向每個新發展契機。榮利集團(國際)董事總經理盧金榮(Wingco)於2004年回歸家族生意,以近二十年時間歷練出營商哲學,助家族企業轉型成功,近年更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務,成為香港新一代傑出商界領袖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過往在商會的活動上,偶然有機會遇到盧金榮,他總是文質彬彬,說話謙謙,有問有答,沒有企業家的架子,常樂於分享個人的營商經驗,令人產生好感。我問他,加入榮利十多載,現時在管理上已經得心應手?他微笑道:「還未的,仍有很多事情要學,尤其在一些重大事情上,需要父親(榮利集團董事局主席盧文端)的協助及給予意見,始終他的經歷比較多,要從他身上不斷學習。」

從科創到傳統工業

盧金榮的父親盧文端是商界知名領袖,活躍政商界,是全國僑聯副主席,也是本地「福建幫」商界領袖之一。盧文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初期,便看準機遇北上,在內地建廠投資,以製造錄音帶及錄影帶致富,故後來有「錄影帶大王」的美譽。由盧文端領導的榮利集團,自創業後與日本松下、新力,南韓的三星、美國的柯達等多個國際品牌商合作,生意越做越大,後來轉營電腦光碟等傳統OEM業務,再朝多元化發展,現時業務包括出口傢具、金融、地產和旅遊業等,並在多個地區設有分公司。

踏入二千年後,雖然科網股爆破,仍難阻全球的科技熱潮,傳統工業逐漸受到挑戰及產生衝撃,高瞻遠矚的盧文端,便於此際想起正在美國從事科技生意的獨子盧金榮,打算召他回港協助打理家族生意。盧金榮說,自小已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愛幻想,長大後想成為科學家。他對數學、電子科技有濃厚興趣,乃於16歲赴美國留學,其後在南加州大學取得計算機碩士學位,適逢當時美國IT科網熱潮,畢業後便和友人創業,創立軟件公司,生意亦不錯,可惜不久後遇上科網股泡沫爆破,公司生意大不如前,此時父親急召回港,但他幾經考慮之下,還是拒絕了。

他指出:「儘管我在科技領域上具有專業知識,但自己在企業管理方面仍欠經驗,故決定繼續進修,以彌補自己在營商經驗上的不足。於是我便修讀了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為回港參與家業作好準備。」2004年,當他完成了博士學位後,便在這年回港接掌家族生意。「除了父親的緣故,另外我亦明白到,始終香港的發展機會比美國多,亦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才下定決心回港發展。」

從低做起 革新企業

在美國這個科技國家內發展IT生意,天大地大,環境、配套、人才、技術,應有盡有,如今回到一個傳統的工業領域,如何適應?「我加入榮利的時候,光碟生意剛剛起飛。其實光碟已發明了一段日子,但早期成本太高,難以普及,至後來成本大幅下降,才開始流行起來。光碟是跟IT有關的產品來的,是數碼化產品,而我當時就是負責光碟方面的業務,因此對我來說亦是比較熟悉的範疇。」加入榮利之初,他更向父親主動要求從低做起,不要立刻出任管理層,目的是希望藉此了解公司業務運作,故先後當過高級工程師,又在採購及銷售部門任職,亦不時需要遠赴海外見客、商談訂單,每天工作都排得密密麻麻。

傳統華資企業,向來以人治為主,在缺乏科技配套的客觀情況下,難以建立長遠的管治系統,成為持續發展路上的一大障礙。盧金榮在榮利工作了一段日子後,便著手進行革新,在公司逐步推行電腦化及制度化,追上外國的企業發展模式。「我的做法,是將整間公司進行整合,因為當時公司業務分散,分公司多,又分布多個地方,因此在管治上比較困難。於是我就利用資訊科技整合全公司,令各種資訊的傳輸更快更有效率,亦可節省人手。在推動初期是有點阻力的,員工不太習慣,不過那是正常的事,當運作了一段日子,大家都適應了後,就運作得很暢順了。」

工業轉型 朝多元發展

日子有功,盧金榮亦逐漸由早年的部門主管,晉升為董事,再至近年的董事總經理一職,從職位上可見,他已經明正言順接掌榮利集團。今日的盧金榮,亦已非當日只沉醉於創新科技的博士生,他擁有宏大的視野,營商經營日漸豐富,與父親一同令集團走上工業轉型之路。

榮利集團由上世紀70年代創立至今近半世紀,業務多元化,而隨著市場環境不斷變化,集團近年已開始涉足IT周邊產品,以維持企業競爭力,引領集團邁向產品增值及業務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其後,他又看中亞洲箱包業市場的潛力,積極拓展錢包、背包及行李箱等生產業務,主攻中高檔。其他業務還包括傢具貿易、金融、地產和旅遊業等。「集團的發展方向仍是以製造業為主,但亦會作其他方面的投資,開拓新的業務。集團要持續發展,就要有新元素,因此要不斷開發及創業。」

企業發展,一般有兩個方向,一是專業化,或是多元發展。榮利集團是屬於後者。盧金榮笑言:「因為業務多,才不會太悶。」這是他在訪問中,首次從臉上展露出來,一份從心而發的笑容。他再指:「從中亦可以學習其他行業的情況,因為各行各業其實都是息息相關的,如做金融,令我明白到世界上的經濟發展情況,而做廠、從事製造業,又是與經濟發展有緊密關係。」當然他亦關注自己的本行——科技資訊,特別是日新月異的新興科技,如嶄新的元宇宙;他亦相當關注初創界的發展,表示個人有這方面的私人投資,不過他亦強調公司的投資方針仍以穩健為主。

在營商之路上,他時刻謹記父親的教誨,「他常說,做生意,是要大家共同發展的。做生意要有利潤,但錢就大家都要賺,當大家都有得益時,就會樂於一同發展。」至於人事管理上,他亦有獨到心得,他說:「溝通很重要,當你想公司向某個方向發展,而員工又未必認同時,那就是溝通出了問題。我認為,當你想做的事情,是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後,才會將事情做得最好,因此與員工保持溝通真是很重要。」

【名人系列】莊詠琳 | 我幫你請到人

參與公職:
創意創業會董事
香港人撐香港品牌幹事
香港創「頁」總會會長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員

環球邦信知識產權總經理莊詠琳(Cherrie),入行17年,從門外漢做起,靠個人堅毅意志,咬緊牙根,一步一腳印地成就今日行內的地位。她坦言,公司是靠賣網域名起家的,但事實上她本人卻對IT科技認識不多,因此公司將於今年推出全新網上招聘平台—「點招聘」,除了是個人的新開始,亦是意圖改變招聘市場的野心之作,令人期待。
Text / Jerry Hui Photo / Cheung Chin Yui

近年很多商會活動,都會偶然見到Cherrie的踪影。印象中的她,擁有良好的親和力,說話時不溫不火,卻往往一矢中的,市場觸覺敏銳,對行業發展及市場趨勢均有見地,因此筆者亦很喜歡找她談話,總是獲益良多。後來她談到為何近年熱衷於加入商會,原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市場上找不到好的人才,故希望透過商會網絡,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然而跟很多商會會員傾談之下,才發覺大家都面對同一問題,就是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於是便逐漸有了成立「點招聘」網站之意念。

「香港有個很大的招聘網站,公司每年都會付出十幾萬的費用,但結果就是,該網站不停地send應徵者CV給我們的人事部,我是用兩萬幾人工去請人事部的同事來工作的,但其主要工作卻變成了查閱這些CV,然後安排面試。就算面試成功,上班了,但一個月後,他(她)又可能離職,所以在香港真的很難請人,而以目前情況來看,是幾乎每間公司都遇到這個問題。另外,亦可以利用獵頭公司找director,於是我又要付十幾萬給agent,但結果請來的人最終又是不合意的。為何整個勞工市場,都解決不到這個問題﹖」因此她強調,推出「點招聘」的最大原因,就是想去改變現有的勞工市場情況,改變市場規則。

建人才配對平台
每個新項目,一定牽涉投資,她亦指出,目前投資過百萬,都是為了完善網站的功能。「網站有很多功能,因此就算選網站的合作夥伴亦要經過精挑細選,所以目前仍在寫程式中,寫完程式再進行測試,預期年中推出。」隨著資訊科技急速發展,網站的設定,自然不是甚麼新鮮事,但眼前的問題是,各式各樣的網站如海量出現,但真正貼心,有助解決問題的,當中又有幾多?「『點招聘』跟市面上其他招聘網站的最大分別,是可以幫客戶過濾應徵者的資料,令他們可以找到最合適的人才。如何做到?自然需要網站背後強大的AI分析功能,因此網站推出後的頭兩年,我們會免費讓客戶使用,以收集數據。另外,我們亦嘗試在網頁推動另類職場工作文化,如可以半日在公司,半日在家工作,又或者只返半日工等。其實現在求職者對工作的要求已有所改變,不一定要薪高糧準,反而若果一份工可以多大假的,將更有吸引力。」

網站是一站式的,由前期到後期,均有提供相應服務。她表示,網站上亦可以安排做face time面試,以及直接預約時間,方便雙方人士。「我們亦提供評分功能,像Open Rice一樣,可以向應徵者給予一個評分,如應徵者約好時間卻最後不來見工的,就可以打分評級等。這個特別設定,將是網站最強勁的功能之一。目前市場最需要的,是matching,是各公司及應徵者之間的合適配對,而『點招聘』便可以做到。」
「點招聘」一日未推出市場,目前都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但Cherrie看來信心滿載。她微笑道:「是很有信心的,因為手頭上已有一班忠誠的大客。公司在2015年推出『點商標』服務,未正式推出已有千幾二千萬生意,反應很好,我相信這次亦一樣。而商會方面又有過千間公司,客戶方面不成問題,因為大家都在面對一個難題,就是請不到人。」

【創業家專訪】陳君洋|改變世界 由教育開始.The change maker in education


年近30的陳君洋(Arnold),頭上的光環已是一大堆。 2006年十優狀元、高盛iBanker、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再挾著2019年度十大傑青身份,基本上要在任何行業發展亦會暢通無阻。然而自2015年創立非牟利組織「良師香港」(Teach for Hong Kong)開始,便一頭栽進教育事業中。為對抗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性,「良師香港」招募大學畢業生往基層學校任教一年,藉此培育未來社會領袖,待完成一年合作後,仍持續在各自的工作範疇內為基層學生爭取權益。 「我希望可以培育他們成為社會未來領袖,長遠地為香港教育帶來制度性的改變。」他說道。
Text /Jerry Hui Photo / Cheung Chin Yui

參與「良師香港」的老師,將會以一年時間在基層學校任教,希望擴闊基層學生的世界觀之餘,自己亦因此而改變對教育的想法。

C:Capital CEO
A: 陳君洋(Arnold Chan,「良師香港」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十優狀元
C:在談及「良師香港」前,可先談談當年考獲十優的情況嗎?在一般人認知中,「十優狀元」都是天之驕子,有如平地一聲雷,一日間成為媒體、全港市民的焦點,當時有否感到很大壓力?
A:壓力呀,其實不算很大,因為我那年比較特別,總共有25個十優狀元,是歷來最多的一年,亦因為人數多,反而少了壓力。

C:在大學選科上,當今很多學界尖子,一般都會選讀醫科、法律系這些專科,而你便選了中大的「神科」環球商業課程,亦算是一時之選。
A:作為香港學生,往往會很強烈地感受到,社會上總是有個既定框架,要你跟著去做,如成績好,就一定選讀某些前途無可限量的科目,如律師、醫生,而這些想法,一直影響著身邊的朋輩、學校老師及家人。我家中相對比較自由,我亦愛商科,中學時參加學生會,喜歡組織活動,又常做義工,如去醫院做探訪。但我沒有選讀醫科,一來我怕血,二來我認為做醫生是要充滿熱情去幫人的,而當我做過醫院的義工後,就發覺自己不適合做醫生。其實我亦沒有甚麼明確目標,就用排除法,最後剩下商科,我希望未來可以管理一間公司,於是就很自然地報讀商科。

C:現在中學生都懂得甚麼是「生涯規劃」,你那時似乎未有這個概念。
A:對呀,做生涯規劃是很重要的,當你16、17歲時,對人生方向、未來職業未有太多的了解時,實在很難去選科的。當時我對未來人生、事業的了解,只是來自電視劇,因此沒有太多概念,在如此情況下,便只能跟著社會主流的想法去做。後來我到高盛工作時,發覺身邊的同事都是畢業於不同的科目,有歷史的、考古的,亦有哲學系的,於是我開始反思,大學是否只是個職業培訓所呢?他們眼中的大學生涯,是在追求知識同時,亦尋找自我,但香港學生又怎樣想呢?

從高盛到哈佛
C:你的大學生活,一定很豐富,我便一跳,跳去畢業後加入高盛的經歷。其實讀得「神科」,加入投行,賺百萬年薪,亦是很正常的事,然而這高盛的三年,對你往後事業發展或人生帶來甚麼影響?
A:加入後不久,我便嘗到了極大的挫敗感,因為我很快就發覺,個個同事都比我「叻」。他們很多都是外國回來的,英文好、presentation技巧又好,而且轉數快、聰目,就算講普通話,都比我優勝,因此我有很大的挫敗感,當時上司更說我的英文很差。原來從香港教育制度出來的人,在競爭力方面是很不夠的。而在一個洋化的工作環境中,大家都會很熱烈地討論問題,大膽地向老闆作建議,人人都很主動,而我由於性格內向,便缺乏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當時我從事銷售部門,經常要接觸很多機構投資者,遊說他們將資金轉移到高盛,因此我在初期做得很辛苦,試過有次參加會議,去到現場後完全沒有人理會我,我惟有匿在廁所,直至活動完結才夠膽出來。

C:但故事的發展是,你沒有為此而放棄,並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缺點,一直做了三年才離開,然後往美國哈佛大學繼續進修。
A:在高盛的三年,我真的很感恩。有些人的心目中,以為投行的人都是為了賺錢,然而我的看法是,其實是大家對工作的要求都很高,亦因為如此,令我對工作亦有很高的要求,並逐漸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以及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別人。高盛三年,我成長了很多,亦做得很開心,今日身邊的好朋友,很多都是高盛時期的舊同事來的。由於我一直都有往外國升學的打算,在高盛三年後,我認為亦是適當時候離開,踏上新的人生階段。

參與計劃的老師將接受一連串的培訓課程。

改變香港未來的教育發展
C:人生的歷程真的很難說,既然入得哈佛商學院,一出來自然會當上某某企業的高管,想不到你卻在期間回港創立「良師香港」,由金融界尖子化身NGO創辦人,確是令人意想不到。
A:我亦從未想過會做NGO的。很多人以為哈佛商學院是教人如何賺錢,不是的,其實它最出名的地方,是培育能為世界帶來改變的領袖。在學期間,我參與了很多Soul Searching課程,從中明白到,原來我最喜歡的,是教育。我於是想起,在11、12歲時,曾做義工,到板間房探訪基層家庭,並看見小孩子坐在床上做功課,當時便發現到,原來他們和自己的學習環境之間是相差很大的。從中我反思到,其實我能夠擁有令人羨慕的學習機會,並不是因為我比別人特別優秀,而只是因為我幸運,一來是家庭背景,二來是我能夠符合香港考試制度的評分準則,若果我亦一樣生於基層環境,相信未必能夠得到現在所擁有的機會。後來在高盛時期,我亦有跟同事去幫基層學生補習,並一同接受訓練。在哈佛就讀時的一個暑假,我曾參與「美麗中國」計劃(Teach For China),而「美麗中國」其實是沿用「Tech for America」的經營模式,於是便想到將之帶來香港,於2015年創立「良師香港」。

C:「良師香港」有何特色?
A:計劃的目的,是招募大學畢業生用一年時間到基層學校全職擔任項目教師,並期望參與的大學生能從中得到啟發,就算不選擇以教師為職業,亦可以在社會其他崗位上以教育為念,發揮影響力。計劃由2015年開展,今年踏入第5年,過去4年有72位老師參與,今年有36人,加起來已有百多名老師參與計劃,現時有17間學校與我們合作。我們會為他們提供培訓,而我們的招聘準則,重點不在於他們的教學水平,反而是參與老師的本身俱有的不同視野,亦因為這些與別不同的視野,才可以為那些基層學生帶來改變。除常規課堂教學外,這些老師也要兼顧課外活動和生涯規劃,帶領學生探索書本以外的世界。

我只是一隻吉祥物
C:香港的社企向來難以營運,營運成本高,又要經常籌募資金,然而香港社企發展亦太過百花齊放,間間都要資金,變相競爭大。你如何去管理及營運「良師香港」?
A:我認為,要令「良師香港」營運得暢順,一定要靠團隊。我們的團隊骨幹成員,都是年青人來的,平均年齡是24歲左右,就算COO亦只有27歲。這其實亦跟「良師香港」的理念有關,因為我們是在培育未來領袖,期望他們在未來能改變社會上的教育發展,因此這些領袖,一定要是年青人來的。另一方面,年青人做事有時可能會欠缺周詳,會有落差,如你會看到,我們的辦公室不像很多大公司般整齊,看來很亂,然而他們做事卻充滿了熱情,是每每很有心、搏命地去做,不會因為到放工時間,便趕收工,只會一直埋頭工作。大家都很相信年青人,因此「良師香港」這個江山,是整個團隊,大家一同打下來的。

C:其實你有點像「精神領袖」,現在又多了「傑青」這個光環,對你往後的工作是否更有幫助?
A:能得到這個榮耀,我是很感恩的。事實上,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創辦人或行政總裁,反而更像一隻吉祥物。而我頭上的光環,包括傑青的身份,便有助我去為「良師香港」爭取更多社會上的資源,藉此令更多人認識「良知香港」。一間社企運作久了,就難免會離開初心,我希望在團隊的努力下,永遠不會離地。

在2019年十大傑青頒獎禮現場與團隊合照。
在2019年十大傑青頒獎禮現場與團隊合照。

陳君洋(Arnold)出身中產家庭,中學就讀喇沙,2006年成為會考十優狀元,並升讀香港中文大學著名的環球商業課程。畢業後加入投資銀行高盛,工作三年後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其間於2015年以「Teach for America」的模式回港創立「良師香港」,成為「良師香港」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良師香港」創立5年,已有100多位老師參與計劃。去年獲選為十大傑青。

Arnold獲「十大傑青」獎項後在台上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