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el bet 100

situs togel

bandar togel

rupiahtoto

Blog - Capital CEO Ltd - Page 2

馮秀炎:創新思維營運商場迎疫後新常態

新地代理執行董事馮秀炎指出,在「後疫情時代」下的香港,零售業出現了新常態,需線上線下雙軌並行,而新地十五大商場生意及人流分別較去年同期升20%及30%,預計今年第四季商場人流生意表現將較第三季更理想,利好氣氛將延續至聖誕新年假期。

新地代理執行董事馮秀炎預料消費氣氛將延續至聖誕。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近2年,香港經濟亦受挫。馮秀炎表示,全球經濟秩序大洗牌,疫情後香港零售業出現了新常態,所以要保市場競爭力和優勢,就要用創新思維去營運,她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金字塔理論去營運商場,去解讀顧客在疫情期間劇變的需求。

滿足金字塔需求  提供個人化服務

馮秀炎認為,首先要滿足顧客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提供安心和安全的購物環境,例如加密消毒頻率,引進多項免觸式裝置,如升降機按鈕、加裝自動門、免觸式拍卡泊車等,減少顧客觸碰公眾設施。集團率先引進 5G 機械人,在商場進行消毒,以及新置 5G 智慧型洗手間 。踏入「後疫症年代」,商場更重視戶外空間的規劃,讓租戶和顧客可以係一個空氣更流通,環境更清潔的地方活動及用餐,把商場打造成一個「好玩」、「安全」的社區,並透過多元節目及精心服務、娛樂及體驗,聯繫消費者起來。

馮秀炎續指,疫情下消費者被困於家中,不常外出,商場作為社交重要場地,就要緊貼市場喜好而轉變,捕捉最新的消費潮流,適時推出針對性的消費優惠。而顧客對供個人化服務需求增加。

她說:「現時的零售模式是網上網下並行,商場趁疫情契機,開托網上銷售網絡,以社交平台、KOL 推介等接觸更多潛在顧客,當變成品牌熟客後,又會以店內活動、商場Pop-Up 主題店等引流到實體店。網店未必搶去實體店生意。商場需要以獨特的體驗為取勝之道,裝修要吸睛,店內要常有特別體驗(如主題工作坊),為品牌忠實客提供 VIP day 或 VIP offers 等,這些都不是網店可以複製的。」

新地商場為切合市場變化而轉變,在新常態下,新地商場將切合市場變化而應變,持續多元創意地推廣,在線下商場方式,以集團旗下觀塘apm商場為例,apm打造了主題式戶外空間,位於7樓,以Glamping為主題打造5,000平方呎空中花園,客人可以預訂空間與朋友安排私人派對,甚至開瑜伽班;此外不斷豐富商場的組合,將會引入一些米芝蓮星級食店,當中不乏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及內地知名餐飲品牌。例如來自北京的大董烤鴨和本高級生吐司專門店SAKImoto Bakery。而且更會將apm打造成潮人熱點,集團明白市民愈來愈重視生活享受,所以將會引入更多有質素的網紅咖啡店,供顧客打卡;又如大埔超級城早前重新引入戲院,增加顧客消費娛樂體驗,增設了 Bike Park 加油站,方便單車客泊車補給,並定期舉行消閑市集,增設多個打卡位及毛孩障礙玩意,吸引寵物主人及家庭郊遊客打卡消費。

她提及,另一方面,集團用於消費優惠及線上媒體推廣佔比達30至50%,比以住更依賴網絡宣傳,宣傳推廣費較以往增長 5 成。推廣活動緊扣營銷優惠,加強租戶聯乘推廣,為商戶帶來更多商機。

為迎接傳統零售旺季,馮秀炎透露,以今個聖誕為例, 新地十五大商場計劃投放 3,000 萬元推出一系列聖誕互動體驗及重量級消費優惠, 商場亦運用科技提供互動體驗式的聖誕裝飾,好像 apm 打造 3,000 呎 LULU 豬聖誕冬日小鎮,帶來首個 3D 全息投影互動遊戲及聖誕快閃店,而大埔超級城興建聖誕 Art Jam 遊樂場,開設聖誕 STEAM 學堂, 3D 打印聖誕飾物,專屬手機殼及聖誕市集等, 以低至$1 元搶購潮流家電。

馮續指疫情受控令零售市道回暖,政府電子消費券派發近3個月更帶動消費氣氛。圖為觀塘apm商場活動

早前新地在大埔超級城重新引入戲院,並進行連串的推廣活動,刺激人流及消費。

梁志天 X 梁力恒 | 父子構建繁華角落私密空間

這是個關於一對父子的故事。香港人向來生活忙碌,平日缺少與子女相聚的時間,更何況父親是國際著名建築師、室內及產品設計師梁志天(Steve)?不過藉著疫情,又為生活帶來了改變,令他與兒子梁力恒(Nicholas)多了見面機會,並由此衍生創立私人會所Club C+的計劃,於繁華鬧市中構建一隅私密的享樂空間。

左: 梁力恒(Nicholas) ; 右: 梁志天 (Steve)
左: 梁力恒(Nicholas) ; 右: 梁志天 (Steve)

甫走進Club C+位於中環都爹利街的私密空間內,發覺室內設計相當精緻,糅合了中國當代設計及英倫采風,猶如高級精品酒店的大堂,優雅又時尚。這室內設計部分,自然出自Steve的手筆,然而燈光設計所營造的氣氛亦充滿戲劇性,原來是燈光大師關永權傑作,加上陳幼堅設計的標誌,全是大師集結,有先聲奪人之效。現為Club C+總經理的Nicholas指出,會所提供不同種類的享受,從食物到紅酒,以至雪茄及藝術品,務求為香港這個城市打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高級私人會所體驗。

會所座落於中環都爹利街一隅,室內設計以暖色為主調,務求為香港這個城市打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高級私人會所體驗
會所座落於中環都爹利街一隅,室內設計以暖色為主調,務求為香港這個城市打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高級私人會所體驗

疫情中蘊釀新商機

對於創立Club C+背後的原因,Nicholas說道:「疫情前,爸爸一直都是很忙的,經常出差,很少留家,兩父子相聚的機會不多。然而疫情發生後,他在家的時間多了,令我們多了機會溝通,而Club C+的念頭,就是在如此情況下蘊釀出來。」Steve在旁笑道:「對,以前飛很多的,很少見兒子的,然而疫情一出現,就被迫見面。有時吃完晚飯沒事做,便一起談話,怎知談了不少計劃出來。」二人曾去過不少私人會所,發覺部分會所的服務形式及設定,未必合符自己心目中的要求,便以此為目標,從地點、設計、食物、服務等各方面,一步步建構理想的私人會所。Nicholas稱:「整個項目從去年8、9月開始計劃,過程進展得很快,大約一年時間便做到。」

疫情關係,Nicholas與父親Steve多了機會相聚,想不到因為這些對談機會,衍生出新的商機
疫情關係,Nicholas與父親Steve多了機會相聚,想不到因為這些對談機會,衍生出新的商機

這對父子在Club C+項目的分工上是很清晰的,Steve表明,他只是投資者、生意合夥人,以及主理室內設計部分,至於負責會所整個營運的責任,便落在兒子身上,他笑稱,Nicholas才是老闆。然而作為國際上享負盛名的設計大師,又是設計公司老闆,這次如何與「客戶」合作?「我做了很多年老闆,一向是別人聽命於我的,而很多時客戶亦很信任我們,放手讓我們去發揮創意,但這次我真是忍得很辛苦,受了不少委屈,因為這次個客戶是我的兒子。在很多事情上,我都盡量不去發表意見,由設計概念、形式,甚至商業模式,都由他去作主導。可以說,我是他的一雙手,是幫他去執行。」Nicholas指出:「市面上的私人會所,多以英倫風格為主,如啡色的皮造沙發,上面有釘的,而我卻想特別一些,不要copy and paste,當中亦可以加入中式風格,間格上有可以有雪卡房,再加飯廳,是中餐來的,由此提供一站式服務。」

從見習生到會所總經理

年紀輕輕的Nicholas,是否足以勝任管理一間如此高端的私人會所?這是一般人的懷疑,然而早已在餐飲業浸淫了5年多的他,卻真的足以承受這個重責。Nicholas指出,他在美國主修經濟,畢業後回港發展,在爸爸安排下加入其有份創立的餐飲集團1957 & Co.,成為一名見習生,亦是在香港的第一份工。「 見習生的工作很廣泛,除了廚房工作以外,由管理、財務、市場部等工作均要接觸,而經過了一段時間後,我發覺亦自己開始對餐飲業產生了興趣。我本身很喜歡美食,就算在最忙的時候,亦可以寄工作於娛樂,而平日服務客戶,亦如對待朋友一樣進行交流,於是日子很快過去,前後做了5年多,至兩年前才離開,創立自己的公司Novl Studio。」

查毅超:國策機遇 推港先進製造業升級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查毅超表示,未來兩年將全力推動香港向先進製造業發展,當中留意到業界對先進食品加工製造、中成藥GMP及生物科技上均有很大需求,將集中提供支援。隨著中央進一步開放前海與橫琴兩大區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走向高質量發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有利本港工業升級轉型,他建議,業界可整合產業鏈的上下游發展,提升科研實力,助香港工業拓展創科產業,乘著國家經濟策略再拓新版圖。

查毅超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早前宣講團來港,積極支持香港參與國家的創科產業,對業界更是一大鼓舞和動力。他指出,「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並強化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這些政策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亞洲產業鏈中的主導權。香港的研科實力備受國家認可,在「十四五」規劃下,國家將推動兩地科研互通合作,讓香港的研究團隊有機會助國家「卡脖子」技術難題,助高新產業突破瓶頸,達到關鍵技術自主。

推四新興製造業  重新演繹香港製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有賴工業令經濟起飛。踏入千禧新世代,「工業4.0」已成為企業升級的頭等大事。查毅超表示,接任工總主席一職後,未來兩年將全力推動香港向先進製造業發展,希望推動香港向先進製造業發展,協助較傳統的製造業升級轉型,創造新興的高增值製造業。

他說:「近年有愈來愈多廠商看到香港的潛力和優勢,在港進行高增值生產工序或開創新興製造業,特別是先進電子業、食品科技及食品加工業、回收及環保工業,以及生物科技工業。工總將聯同官產學研各界,助廠商在港進行先進製造業,促進科研、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活動,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多多元化的事業機會,把「香港製造」發揚光大。」

隨著國家重點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查毅超認為,工業界作為轉化創科成果的重要橋樑,將助力國家製造業向高質量發展、邁向製造強國的目標。「港資工業能藉著香港科研成就在港進行先進製造工序,在大灣區產業化,形成新創科產業。大灣區不但是重要的產業化基地,亦是打開龐大內銷巿場的大門。在國家支持下,香港與大灣區城巿的連繫越來越緊密,兩地政府推出便利人流、物流、資金流及資訊流的互通政策,更有效形成互補性強、韌性高的產業鏈和巿場。」

在國家雙循環的新格局下,查毅超表示,工業界目前已形成香港總部、內地產業化及內銷、東南亞量產外銷的格局。並指工總將會積極推動香港與大灣區各市之間互通政策,並協助業界開拓東南亞的生產基地和市場,讓港資廠商藉着亞洲經濟起飛的時機,成為亞洲產業鏈的策略性中心。

促工業與科研合作   善用河套區

同是科技園主席的查毅超指出,發展新興製造業離不開創新科技元素,數月前工業總會與香港科技園合作,聯手推出「研發共創平台」。該平台將幫助本地廠商及工業家運用創新科技,為香港製造業升級轉型並開拓新機遇。

他說:「平台為參與的工總會員提供基礎設施、資金支援及與本港創科人才對接合作的機會,協助業界進行創新轉型。隨著各行各業的數碼轉型步伐加快,業界對推動創新、轉變商業模式以及開發新業務的需求更迫切。透過發揮及結合創新科技的龐大潛力,企業將能夠藉此解決目前研發資源或專業知識不足等問題,積極探索並把握新商機。」

查毅超認為,科技園公司與工總共同成立的「研發共創平台」將發揮關鍵作用,協助創新的工業家和企業邁步向前、取得成功,同時亦加速實踐香港再工業化的願景。他說,培育研發人才對建立蓬勃創科生態圈至為重要,長遠而言,有助政府推動傳統工業升級轉型及建立新增長點。

對於《橫琴方案》中,澳珠邊境兩地首度採用「一線與二線」的共管模式。問及同屬港深邊境地帶河套區發展的看法,查毅超預計,落馬洲河套區將會是核心創科園區,他認為,未來河套區附近或其他香港邊境位置可設置先進製造區,以配合河套及兩地經濟發展,並需有住宿、商業等配套,他有信心特區政府會做好香港邊境科技走廊的發展規劃。

「紅A」梁馨蘭 疫後升級智能廚房解決方案

「Made in Hong Kong」近年成為市場話題。香港經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速起飛,如製衣、塑膠、玩具及電子輕工業蓬勃發展,為「香港品牌」奠下穩健的碩基。擁有71年歷史家傳戶曉的本地塑膠品牌「紅A」,多年來堅持本地製造生產,至今業務傳至第三代,開拓多元化業務,積極把傳統業務轉型升級,如網購及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成功令老字號品牌發揚光大。

「紅A」第三代傳人梁馨蘭(Jessica)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港經濟迅速發展,隨著收入改善,家家戶戶都使用塑膠產品。其中「塑膠水筒」、「膠水杯」、「餐盒」等,更是當年家中必備的日用品。「紅A」已成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產品亦滲透至香港各家各戶,當中「塑膠水筒」、「膠水杯」、「餐盒」等,更是家中必備的日用品。自第三代梁馨蘭(Jessica)接手後,近年積極業務轉型升級,開拓多元化業務,擴大的產品類型,發展網購平台;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品牌轉攻廚房代理品牌的業務,為餐飲業界客戶打造「一站式智能廚房解決方案」,逆市創造成績。

代理數十外地厨具設備品牌   拓多元化

星光實業業務拓展總監梁馨蘭表示,集團早在四年前已銳意開拓塑膠製品之外的業務。業務經過數年發展後,廚房相關的國際知名厨具設備品牌代理已由初時的11個增加至今超過35個,當中包括廚房必備的刀具、磨刀機、保溫箱、洗碗機、慢煮機等。早前更引入了不少智能化的產品,包括蒸烤箱、高速焗爐、蔬果處理機、電動切片機等,品牌全部來自歐洲、韓國以及台灣等地。而且設備較一般小巧便利,適合精品餐廳、咖啡店等餐飲行業,更切合本地市場需求。她指出,為迎合疫情後市場的新常態,她帶領團隊開拓新的業務,為餐飲業界客戶打造「一站式智能廚房解決方案」,為企業客戶由零開始,由開店至轉型,甚至餐單設計等增值服務,務求為其全方位解決業務上的各項疑難。

梁馨蘭表示,「紅A」現時仍以傳統塑膠製造OEM業務為主,主力出口美國市場。但公司轉型步伐沒有停下來。她說:「現時新業務如一站式智能廚房解決方案佔公司整體業務達至20%,預計有關業務對企業貢獻將會進一步增加,而目前80%業務仍然來自塑膠製品。」梁馨蘭表示,過去一年,一站式廚房代理品牌的業務增長超過一成,預計隨著經濟回穩,加上疫情期間社會上已累積了一定的創業力量,來年將會繼續引入更多高質素的智能餐飲設備,讓更多代理品牌加盟,以進一步拓展市場。

她續指,目前「一站式智能廚房解決方案」新業務的主要客戶均來自本地,包括連鎖餐飲集團、護老機構,以及一些獨立咖啡店等,預計未來具有不俗的增長潛力。

小題:雙線發展  專業及家用市場並重

另外,「紅A」於2019年中全面革新的「網購平台」亦在疫情期間急速發展,受惠於市民減少外出,電子商貿在過去兩年更為大行其道,「紅A」去年的網購平台總銷售量較2019年3月激增兩倍。即使現時疫情緩和,「網購平台」銷售繼續穩步上揚,成為公司的熱門銷售渠道之一。目前「紅A」已實行專業及家用雙線發展,與不少家電商成為合作夥伴,「網購平台」的銷售產品除了商用產品,亦出售如烘焙機、焗爐等小型家電,吸引不少家庭用戶在疫情中購買。

設計界就是一座金字塔 | 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黃偉祖專訪


新人上場,往往只得兩條路,不是蕭規曹隨,就是勇闖新天,而黃偉祖(Joseph)應該是第三種。

根據香港設計中心的新聞稿:「黃偉祖是一位設計師、研究學者及教育家,擁逾20年的設計學科教育經驗,加入HKDC前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更於2014年獲頒栢克萊國際院士奬。」

由此看來,出身世界一流大學,從事建築設計的黃偉祖,應該不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極速蓋一座設計界的通天塔吧。那麼到底剛履新,黃偉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撰文:葉志強        攝影: 張展銳

設計在香港,永遠達不到大眾理想的那條線,尤其與其他冒起中的亞洲城市相比。到底是條線定得太高,還是我們要求太低?是誤會或是彼此欠缺默契?

「Joe(同事對黃偉祖的簡稱)在咖啡機貼了一張便條,問我們最喜歡喝什麼口味的咖啡,再默默的添置。」一位同事如是說。

「我們早上一起在公司看奧運直播,為香港運動員打氣。當何詩蓓奪得銀牌,每個同事都非常興奮。」另一位同事如是說。

以上的對白並沒有經過「設計」。香港設計中心位於荃灣南豐紗廠的辦公室充滿不同聲音。聲音是多元而躍動的。

設計源自溝通

一直都知設計很難搞,讓一般人了解設計是什麼,難;讓家長了解設計是什麼,難;讓世界了解香港設計是什麼,更難。原因是,我們不夠跨範疇溝通。「香港不同的設計範疇分得很開。我也希望學院與學院之間多點交流,這個思維對新工作一定有幫助。因為現時不少機遇都需要跨範疇共同合作,才可以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黃偉祖踏進社會,第一份工作就是從事建築設計,之後成為學者。履新香港設計中心前擔任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三個工作都講求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我經常地想:設計是什麼? 一言蔽之,設計能帶來啟發。所以一定要發掘新事物,因為一個意念就似一顆種子,可以種植在學生、同事或設計師的心中, 他們可以使用設計思維,先跳出框框想寬一點,之後再根據用家需要和可行性收窄,藉以尋求答案。」

教學的背景,令黃偉祖跳出制定政策者的思維,一語中的點出香港設計的問題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要令設計植根於香港人的生活中。

與香港人談設計,不少人會認為事不關己,甚至是高高在上的事。「首先設計與藝術是不可以一刀切的。不同的是,設計一定有一個功能。例如現時每人都用的口罩、導演使用的攝影機、大家都穿的衣服,背後一定關乎設計;藝術家的作品是如何觀察世界, 設計師的功能是如何讓世界進步。」

設計賺到幾多錢?

黃偉祖解說徐疾有致,除了因為之前的工作都是對人以外,另一方面是他習慣以抽離的角度思考去審視問題。「由始至終,家長並沒有把設計放在第一位。」不少香港甚至華人社會的家長都會覺得,要先把書讀好,因為讀好書才有未來;然而不是每位學生都是DSE模式下的成功者。一個有創意的人,也不一定是讀書的材料」。在香港的傳統考試模式,分數就是衡量的絕對標準。在這個教育模式下,到底有多少個創意天才被埋沒?

黃偉祖說得沒錯,不少家長都想下一代當上會計師、律師、醫生,因為這才是生活的保障。然而宏觀的看,一個成功的設計生態,是可以帶動城市轉型的。現時英國創意產業經濟總量的增長高於任何其他行業,其中又以設計產業的增長速度最快。2009年度,英國設計行業產值約為19.1億英鎊,才佔英國GDP的0.15%,現時已躍升至第2位,直逼金融產業。

黃偉祖肯定的說: 「設計是一門專業及認受性高的行業,但真的是需要多些人認識設計能造成的影響力,才能提升設計的社會價值;而令大眾更認識何謂設計,香港設計中心絕對責無旁貸。」

設計界是一個金字塔

成立於2001年的香港設計中心,其定位是政府的策略伙伴,並在公帑資助下積極推廣設計。「推廣在整個生態是重要一環,最重要是令新進設計師覺得有機會。20年間,我們舉辦了很多項目和計劃,如設計論壇、設計獎等。」

在黃偉祖眼中,設計界就是一個金字塔,頂尖高層的設計大師當然為人熟悉及令人神往,但主要由年輕設計師組成的塔底基礎也絕對不可忽視,只要參與設計的人愈多,金字塔才會愈高愈闊。「設計中心20年間就是要令金字塔不斷鞏固與壯大。其中推廣的工作很重要。我們有不少培養計劃都是衝著年輕設計師而來,例如設計創業培育計劃(DIP)、時裝創業培育計劃(FIP)由提供地方、學習機會、企業交流,藉以拓展他們的視野。2024年,我們在深水埗的通州街/桂林街建立設計及時裝基地,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培育本港新晉設計人才及時裝設計師。」

設計智識周2021首次以跨媒體直播形式舉辦

關乎人的培育工作往往是吃力與漫長。要吸引新人入行,人在哪裡?「我從大學、設計學院年代,接觸的學生大多都不是傳統學科的天之驕子,學術成績也不是很頂尖,小部份甚至讀設計並非志向,只是因為進不了其他學科。然而,學術成績低,並不代表他們不能發光發亮,他們只是Diamond In The Rough,只是未被發掘打磨的鑽石。」

一直都知創意值錢,因為任何行業都要尋求創意和好設計。而最令黃偉祖俯首稱臣的設計案例竟然是很不「設計」的:「創立於德國的青蛙設計(frog Design),80年代在美國成立了事務所,在2014年設計了一套賑災救援流程,幫助救援組織更有效搶救生命。當中又開發了人道主義資料交流平台( HDX ),讓援助人員和公眾獲取關鍵資料。而這個設計,明顯不是傳統認知的設計領域,亦正正充分表現出設計的社會價值。」

「貝聿銘又是另一個值得深思及學習的例子,他的成名之作是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當時以一個寂寂無名的華裔建築師,對手都是當時世界頂尖的建築大師。可以突圍而出取得桂冠,靠的就是熱誠與投入。」從黃偉祖眼中看到的是貝聿銘對建築的熱誠。熱誠從來都是設計最大的引擎。沒有熱誠,根本造就不了一位爐火純青的設計師。

每一扇窗  都可閃耀出一位設計師

黃偉祖的房間,簡潔得像包浩斯建築般,線條乾淨,當中最注目的是一幅現代畫。「這是我兒子繪畫的,現時在新加坡當兵。他將會在大學唸工業設計,不知道有沒有受我的影響。」作為父親,作為老師,作為設計推廣者,黃偉祖身兼三職,每一天都躬體力行。「對年輕設計師,堅持是很困難的,但至少要多看多了解,從而理解設計師對社會的貢獻。效果並不會一朝而見,但影響力卻是深遠的,諸如普通的一張公園中的椅子潤物無聲,日子久了,就會發揮對社會的貢獻,而設計師的滿足感就會從中而來。」

:訪問時,黃偉祖的兒子正在新加坡服兵役,辦公室擺放的畫作為兒子作品

亞洲各地對手林立

當然香港仍然是一個很矚目的地方,這20至於內地,明顯也是一片新天新地:北京、上海、武漢、深圳早已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中的設計之都,而新加坡也於2015年順利進入,德國紅點設計獎更在廈門成立了博物館。可見香港要在眾多力爭亞洲設計之都的對手中保持優勢,亦須下一番功夫。

藍圖永遠缺一塊

剛履新一個月,黃偉祖謙稱暫時都在聆聽同事意見,綜合之後再讓他想如何完善自己的藍圖。「當然教育是自己很重視的一環。我希望由學生出發,每一個對設計有興趣的學生,都可以透過設計發揮影響力,以能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為目標,這是縱向的版圖;而設計界、業界、社區乃至政府都是持份者,這是橫向的版圖。而我希望在團隊已經做得很好的基礎上,把仍未完整的地方補上。」

PROFILE

黃偉祖 (Joseph Wong) 2021年7月出任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加入香港設計中心前,黃博士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副院長及香港職業訓練局設計學科副學術總監,專責多元化設計學科課程組合之策略與學術發展工作,以及與本地及國際合作伙伴構建關係。黃博士在設計學科教育上貢獻良多,並於2014年獲頒栢克萊國際院士獎。於2018年,黃博士獲邀為著名的紅點設計大獎擔任評審團成員,並於2019年獲任命為紅點設計大獎大使 (Red Dot Ambassador)。

品牌局陳國民 :為港品牌設電子名冊 助企業攻大灣區

白手興家創立家電王國的陳國民,對市場觸角及品牌管理一向眼光獨到,最近接替黃家和出任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一職。他談及上任大計時透露,品牌局未來的工作將聚焦於三大方向,包括:推動業界拓展大灣區市場,協助中小企業提升品牌競爭力,以及推廣香港品牌的集體形象;隨著本地的新冠疫情逐步緩和,該局將於下半年,於大灣區多個城市進行品牌展示,協助港企開拓內地市場,擦亮香港品牌。

作為香港中華廠商會牽頭成立的非牟利機構,香港品牌發展局致力於幫助優良企業創立品牌,進一步推廣業務。新冠肺炎重創全球經濟,歐美等國仍在與疫情生死搏鬥,唯獨中國有效控制疫情,成為主要經濟體中最快復甦的國家,吸引全球企業湧入。陳國民坦言,面對歐美不景氣,內地實施「雙循環」戰略,令經濟穩步發展,全球視之為寶地,港商機不可失,應盡快拓內銷市場。

相比內地品牌,陳國民認為香港品牌給予內地消費者,一向有時尚、可靠、質量獲保證的印象,香港品牌有其一定的優勢。為協助港企瞄準「雙循環」的機遇,廠商會早前委託法國里昂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陸定光,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於去年7月至10月期間,就大灣區消費者對香港品牌態度及購買行為進行調查。訪問逾1,700名消費者後發現,現今區內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較以往理性,特別是「Z世代」(即1995年至2009年出生)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下跌,反而較注重品牌的獨特性及情感價值。雖然內地消費者的訪港意慾減,但他們更傾向於本地城市購香港產品,反映香港品牌在大灣區仍可發掘一定商機,陳國民認為調查對港商對灣區市場有重大的啟示。

陳國民指,內地實施「雙循環」戰略,令經濟穩步發展,全球視之為寶地。

化粧品珠寶食品受歡迎

調查報告指出,大灣區的消費者對普遍香港品牌持有良好印象。其中,大多數受訪者對香港品牌「具有良好品質」和「誠信度高」的評價最好,不過在「廣告吸引力」、「顧客關係」、「服務」及「反映個人品味」等項目上的評分則相對遜色。另外,過半受訪者表示願意付出較高價格購買香港品牌。當提及香港品牌時,受訪者大多數會聯想起「質量好」、「時尚」及「安全」等特點,皆與產品的功能性相關。近年大灣區消費模式愈趨線上化,調查發現,香港品牌網上宣傳力度不足,加上近年香港與內地社會關係的變化,令消費者來港消費意欲下降。品牌局建議港商應積極在大灣區投資設立實體店,並改善網購和配送設施,並加強社交媒體上的宣傳力度。

調查發現,三大最受大灣區內消費者歡迎的香港產品及品牌,分別是美容及化粧品、珠寶鐘錶、及食品飲料。而生活用品及精品受歡迎,原因是近年內地城市的城鎮化發展加速,消費者遷入新居對家品有龐大需求。有55.6%消費者甚至願意付出5至10%溢價購買香港品牌的產品,故港商在定價方面擁有靈活性,在攻佔中高檔市場更有發展空間。然而,不同市場的消費者喜好亦有差異,例如澳門顧客較喜歡香港的食品及飲料、珠海顧客則喜歡香港品牌的中藥、保健品與化粧品等。因此調查認為,港商在發展大灣區的消費市場時,最重要是掌握當地消費者的需求,精準選擇目標市場的發展優先順序。

另一方面,調查亦發現中高消費支出的顧客較容易受到品牌因素影響,而且對服務及零售體驗有期望。特別是「Z世代」與「Y世代」(即1980年至1995年出生)消費者,已成為內地最具消費力的一群。他們非常着重品牌能否符合其個性及購買體驗,零售商在銷售產品的同時,都必須要轉為「售賣生活品味及風格」。因應港商進軍大灣區的趨勢,陳國民強調,香港品牌發展局將會舉行相關的推動工作,深化香港品牌形象,有需要建立香港品牌名冊認證系統等。

品牌名冊  有助消費者辨識

陳國民透露,近期環球經濟復甦動力增強,加上本地疫情漸趨緩和,營商氣氛漸見好轉,為香港品牌帶來「再出發」的機遇。品牌局已加緊舉辦各項活動,包括「香港.進.品牌大灣區」系列品牌推廣和研究活動,以及最近推出的「香港品牌名冊」等。

他說:「品牌局未來的工作將聚焦於三大方向,包括:推動業界拓展大灣區市場,協助中小企業提升品牌競爭力,以及推廣香港品牌的集體形象。而『香港.進.品牌大灣區』系列活動是局方今年的重點項目。」該系列活動已於去年5月正式啟動,為期22個月,涵蓋「深化香港品牌形象」以及「拓展大灣區市場」兩大範疇,包括問卷調查、培訓工作坊、企業範例研究、品牌展示、考察,以及建立「香港品牌名冊」認證系统等,從而構建品牌發展的支援平台。其中,品牌局宣布推出電子「香港品牌名冊」,以便消費者辨識香港原創品牌。該局目前已為首批超過130個本地品牌辦理登記,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宣傳及推廣,期望藉此打造香港原創品牌的中央資料庫,以提升香港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受性和公信力,為加強香港品牌保護奠定基礎。

品牌局亦計劃在下半年內,於大灣區多個城市進行品牌展示,以提升香港品牌的知名度,並推廣香港品牌的形象,協助業界把握大灣區商機。他提及,若疫情受控,該區將於今年下旬分在澳門及廣州番禺進行品牌示展區,分別展出20及50個本地原創品牌,另舉辦互動工作坊、體驗營等,提升本港品牌集體形象及提升市場推廣。

品牌局亦計劃在下半年內,於大灣區多個城市進行品牌展示。

因應疫情靈活生產   變通創新

陳國民是本地工業界的老行尊,創立自家品牌「德國寶」,他表示,自己也由從事OEM(代客加工)起家,逐步轉型升級做家品牌,至現時OEM佔比很少,雖然整體出口情況較去年下跌8%至10%,主要是歐美地區下跌,但不算太大影響,對於美國針對香港的制裁措施,幸好德國寶沒有做美國市場,所以沒有太受影響。至於出口較多的東南亞,德國寶一些特色廚具如燒烤爐、光波爐等多了人購買,加上疫情令市民減少去食肆,多了人在家煮飯,一些家庭小電器很受歡迎銷量倍增,足以彌補損失,故在新冠疫情下,「德國寶」不但沒有解僱員工,或要求員工放無薪假,拉上補下整體小家電的零售額還上升。

他續說,在疫情期間,公司沒有停下創新的步代,繼續研發新式的小家電,如真空冷萃咖啡機、迷你多功能蒸烤焗爐等;另一方面,在逆市下擴充實體店,如上月中開設Lifestyle Flagship Store品牌生活概念店,提升市場的競爭力。

提及營運品牌的心得,陳國民分享道,要創構一個品牌,仿如一場漫長的比賽,大型企業固然有其優勢,但中小企業基於資源不及大企業,故此市場策略需要靈活變通,了解自己企業的能力,瞄準聚焦灣區內市場定位,針對那一些的客群,調整線上線下市場的比例,以及可以帶給消費者什麼產品與服務體驗,才可以在競爭劇烈的灣區市場,立於不敗之地。

【匯萃薈】潘雅德 Arthur de Villepin: 遊走藝術人間 | The Sparkling Insight of Art


能夠把興趣變成工作,或許是一件令人感到羨慕的事。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這位來自法國的畫廊企業家,可說是其中一位讓人欣羨的表表者。他的背景顯赫,生於法國,其父是前法國總理Dominique de Villepin,從小與藝術結緣,十多年前被香港的五光十色吸引下決定定居於此,此後便走上一系列與藝術有關的創業道路,開展別具意義的璀璨人生。

疫境。藝術

一翻開Arthur的履歷,「戰績」十分彪炳:2010年創立了Pont des Arts,是以藝術紅酒為主,廣邀藝術家為紅酒設計酒標;繼而再成立Art de Vivre Group,再拓展經營藝術事業的範疇,參與經營YellowKorner攝影畫廊,又曾引入法國連鎖畫廊Carré d’artistes。

潘雅德 Arthur de Villepin

既是企業家、又是收藏家的他,去年三月與父親以父子檔創辦了新藝廊Villepin,畫廊以收藏家的角度出發去辦畫展及各類相關的文化沙龍。這個意念不但創新,且在疫市之下意外地獲得了不俗的迴響,在疫市裡成了少數的「奇葩」。

「畫廊首展以大師級人馬趙無極的作品作為開幕展,那次很成功地沽清了所有作品,到今年年初的第二次畫展,也同樣相當成功。這間畫廊是為收藏家而設,而當中的經營模式可為香港藝壇塑造了一個新的role model。藝術在我而言更甚於一盤生意,這是關乎使命、熱情,是一些我與家人及大眾可以一同分享的東西。」

在Villepin趙無極首展上其中一幅經典作品:Sans titre Funérailles, 1949。
趙無極較晚年的作品:ST aqua, 2007。Arthur明言,大師是融會中西文化的橋樑,透過作品向收藏家「講說話」。

藝術背後的價值

常謂在商言商,但跟Arthur談及畫廊的經營時,最常談到的卻是「價值」:畫廊的展覽不獨是售賣畫作,而是將一些價值帶進當中,與收藏家和藝術家相互建立關係,讓人們因著這個地方而有所得著。

畫廊最新的畫展,有韓國藝術家姜明姬展出一系列以大自然為主題的畫作。在Arthur眼中,這位韓籍藝術家的藝術敞開了一個容許我們與大自然對話的避風港。

「趙無極那次的作品展以 《友誼與和解 (Friendship and Reconciliation)》為題,背後潛藏著一個理念 ── 趙無極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希望透過他的作品,幫助人們如何解讀雙方文化。」

來到第二次的畫展,他們就以《來蘇之望(The Art Of Hope)》為命題。現實生活中,每個地方總會有混亂不安之處,但儘雖如此,Arthur相信我們仍要抱持信念。「這個畫展的作品來自二戰後的畫家,縱使身處悲慘時刻,仍然相信生命。他們的作品就是傳遞一套具價值的生命思想。就我而言,可以做到自己熱愛的事,為世界創造價值,捉緊重要的關係,那就是人生的一大成功關鍵。」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時依靠天時、地利、人和。但無疑有好的出身,能有更多機會做到自己喜愛的事,邁向成功之門看似更容易。當背負著「前法國總理之子」的名氣,會否比別人順利多一點?

成功的定義是……

「如何達到成功,確實集合了一系列元素。我的家人、父親、媽媽及香港,豐富了我的生命,無可否認父親是我生命中最主要啓迪我鍾愛藝術的人。我告訴你我很成功,那並不是以經濟上來衡量的,這刻我所熱衷追求的,不是在盈利上的增長。不論生意賺錢或走下坡,只要是我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便很高興。當然工作上我也遇過危機,但危機是一種回顧,可以停下來檢視一下當前做法。」

Arthur與父親前法國總理Dominique de Villepin共同創辧Villepin,足見二人父子同心。

他再三強調,只要每天一早起來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便是一種成功。雖然他口裡說不看盈利,但作為一位畫廊的企業家,他的幹勁卻又是異於常人。生活上律己以嚴,事事也會跟藝術接上關係,即或沒有公司會議,他仍會願意早點起床,選擇去看齣電影或紀錄片;又或遇到新認識的藝術作品時,又從不同途徑搜尋有關藝術家的資料。

「我從沒有想過退休。如果有一天我的畫廊要結束時,我仍舊會收藏作品,不斷接觸藝術家和收藏家,我依舊會做著現在的事,我的熱誠不會因此而終止。若沒有藝術、藝術家和收藏家,就如同拿走了我的氧氣,那是我日常所需的。」

東華三院 譚鎮國:致力善團年輕化 燃點青年夢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服務本港已逾150載。多年來東華三院的服務,已涵蓋醫療衛生、教育、社會、歷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務等,屬下單位多達350個,可謂同每位市民的生活相關。東華三院辛丑年董事局主席譚鎮國(Kazaf)表示,該院面對過去一年的新冠疫情,籌募工作構成重大挑戰,董事局已即時以變通手法去應對,並把相關活動及宣傳項目移師至網上舉行,力求降低疫情的影響。譚鎮國期望在任內,與各董事局成員眾志成城下,為東華三院注入更多發展新動力,延續東華百年善業的成功。

東華三院服務香港逾一個半世紀,一直堅守「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宗旨,並與時並進,配合社會的轉變和市民的需求,不斷優化及延展各項服務。譚鎮國表示,經過逾150年的發展,東華三院的醫療及衞生服務、教育服務、社會服務、歷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務迅速發展,照顧市民各方面的需求,轄下服務單位增加至350個,成為本港最具規模的慈善團體之一。

譚鎮國是東華三院近年較年輕的主席,只有30多歲。現時要做東華主席,除了出錢出力,還要騰出時間,遵守東華三院的管治守則,先做兩年總理,成功獲董事局投票選為第五副主席後,再做五年副主席。換言之,即是要至少服務七年,才能擔任主席一職。聽不少當過東華主席的商界賢達透露,東華主席的工作十分繁重,有些甚至要暫時放下公司業務,全身投入善團的工作當中。他坦言,接任主席後,重視時間管理,會在院務、工作及家庭之間取得平衡。「很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有他們作為我的強大後盾,讓我可以安心投放時間及精力於東華三院的工作。接任主席後我明白需肩負起更重大的責任,任重道遠,也預計將會非常忙碌,我會繼續承傳東華的善業,我將會調整自己私人工作的優次,騰出更多時間專注及處理慈善工作。」

傳承父親善心  回饋社會

譚鎮國父親譚錦球亦與東華三院甚有淵源,是乙酉年(2005/2006)總理。父子兩人同為服務東華三院,對該院有一份難以解釋的感情。Kazaf坦言:「父親在內地做生意,也不忘經常向內地山區及貧瘠地區捐錢及興教辦學,長期關注扶貧工作,我多年深受他的影響,在自己有能力時候,也能夠幫助別人。」他不諱言,加入東華三院從事慈善工作,是受父親耳濡目染的下影響,相比父親只當總理,他更上一層樓,擔任主席一位,坦言有賴一眾董事局及同事的支持下,希望傳承父親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行善信念,把其發揚光大。他說:「自讀書年代起便認識東華三院的善業及服務,我加入東華這個大家庭亦是傳承他的行善美當德,彼此亦會交流做善業的心得。此外,我亦有參與其他社團及慈善組織的公職工作,當中的經驗及人脈亦對我在處理東華三院的善業時有協同作用,相得益彰。」

譚鎮國及兒子與父親譚錦球(右)三代同堂合照,要傳承慈善之心。

專注青年事務 優化社會服務

這次本刊專訪地點,是位於大角咀的東華三院「福全 ‧ 共寓」青年共居空間,足見該院對青年事務的重視。譚鎮國說,為鼓勵共享社區資本,以回應青年住屋的需要,該院透過重置及翻新位處福全街及菩提街交界唐樓,以「共居」模式, 為青年人提供可負擔的共住空間及生活平台。他提及:「「福全 ‧ 共寓」提供收費相宜的住屋選擇,同時鼓勵青年人多作交流、互相照顧;並推行「儲蓄計劃」,鼓勵青年人養成儲蓄的習慣,為未來生活作好準備;同時,入住亦必須參與「好鄰居計劃」,定期探訪社區長者及組織睦鄰共享活動,建立他們對居住社區的歸屬感。以達至社區共融。」

譚鎮國表示,年青人是社會的未來。香港年輕人充滿幹勁、勇於追逐夢想,若得到適切支援及引導,協助其融入香港及國家的發展方向,定可發揮所長;在未來一年,該院會繼續全方位推進青年發展及培育的工作,上環荷李活道青年宿舍發展項目已先後於今年1月取得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的支持及於4月通過工務小組委員會及財務委員會的審議,盼能早日開展工程,為在職青年提供可負擔的居住空間。與此同時正在興建的新蒲崗青少年全人成長中心預計可於2023年初投入營運,為青少年提供完備的藝術文化、活動及服務設施。

譚主席到訪大角咀的東華三院「福全 ‧ 共寓」青年共居空間,了解他們的需要。

另一方面,該院亦獲青年發展基金《青創同行We Venture》項目資助,推行為期兩年的「『燃點‧夢想』─ 青年創業計劃」,幫助18至40歲的青年人在香港或大灣區的城市創業,協助他們裝備以面對及解決創業路上的種種困難,包括提供創業資本,舉辦各類營商培訓工作坊,同時會提供法律、會計及營銷等專業範疇的諮詢服務。該院亦透過「環保村」項目率先參與政府「活化已修復堆填區資助計劃」,致力將將軍澳堆填區活化成一個推廣環保且增進家庭、社區及環境共融的地方,為公眾提供多元化康樂設施,計劃預計於2023年完成。

至於其他重點發展大計,在醫療方面,該院繼續全力推動廣華醫院重建計劃 ,預計於2026 年竣工。新成立的北角醫療中心,將會逐步擴展並提供多元化的診斷及專科服務;在教育方面,東華三院水泉澳小學 已正式命名為東華三院蔡榮星小學,整個新校舍預計將於 2022 年落成啟用。位於粉嶺皇后山的東華三院曾憲備小學將於今年 9 月正式開學。

疫後影響捐款   籌募活動趨年輕化  

2019新冠病毒流行,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衞生挑戰。東華三院自疫情以來先後分階段推出了多項社區抗疫支援及資助計劃,與香港人並肩抗疫,共渡時艱。譚鎮國表示,對過去一年的疫情,東華三院仍舉辦超過20項籌款活動及郵寄募捐計劃。在該院仝人群策群力下,共籌得4億零380萬元善款,雖稍遜上一年度籌得之善款(約4億2,000萬元),但在疫情下有此成績,已經令人欣慰。隨着由政府主導的「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展開,他表示,該院會全力配合注射疫苗的工作,為抗疫出力。

譚鎮國續說,今年會繼續以創新的方式,舉辦新穎及年輕化的籌款活動,以吸引更多不同階層的捐款者及拓展更有效的捐款途徑,如多利用網上媒體及社交平台作募捐及宣傳,增加與捐款人的互動。「我們會繼續主動策劃與企業伙伴合作的慈善活動,將行善助人的訊息滲透社會各個階層,並會努力借助不同平台,介紹東華三院品牌故事,加強本院的專業和關愛形象。繼續伙拍本地人氣插畫師,為年度賣旗日設計主題式的紙旗,將紙旗「大變身」,亦會繼續舉辦網上互動遊戲,宣傳東華三院並向市民推擴該院各個服務範疇的最新發展。」

譚鎮國說,今年會繼續以創新的方式,舉辦新穎及年輕化的籌款活動。

譚鎮國info

東華三院辛丑年董事局主席

香港國景控股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全國青聯委員

深圳市政協委員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主席

唐楚男 蔡克昭.遊藝於人間

中國嘉德(香港)於4月下旬舉行的春拍期間,同場加映與游藝堂合辦的《百川匯海——游藝堂珍藏書畫展》令人印象深刻,展覽展示了百多件中國近代書畫作品,都是堂主人唐楚男律師及蔡克昭律師在過去近三十年來的收藏珍品。兩人透露,游藝堂至今藏品近千張,都是過去多年來一點一滴搜購而來,就算在金融海嘯期間,亦沒有將之出售套現,皆因二人真的喜歡藝術,持續遊藝人間。

(左)唐楚男律師及蔡克昭律師。

唐楚男律師及蔡克昭律師一動一靜,一冷一熱,儼如是絕配,因此自80年代初合作開設律師行,到一齊四出搜尋中國近代書畫,成為收藏大家,皆一直相處融洽。「游藝堂」之名乃源於孔夫子的《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從仁,游於藝」,藉此追求真、善、美,亦是兩位堂主嚮往的人生觀及美學觀。唐律師指出,二人擁有相同背景,香港成長,英國讀法律,畢業後回港發展,於1982年共同開設律師行,適逢香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至7年後,亦即1989年間,乃開始搜集中國近代書畫藝術品。

收藏的源頭

唐律師回憶道:「1989年間,市場較靜,於是我們便往澳門旅遊。當時去了一間古董店,發現很多書畫的售價都很便宜,如傅抱石、張大千的作品,竟然只是數萬元一幀,於是便買了下來。回港後找人鑑證,才知全部都是假貨來的。」他說完便大笑一番,然而二人沒有因為這事而令收藏的步伐停下來。他續稱:「後來認識了大成雜誌的總編輯沈葦窗,他儼如是張大千的代理人一樣,賣很多張大千的畫,都是真跡來的,當時我們便從他手上買了一批作品,價錢很便宜,更要買十送一,我們的收藏歷程,其實是由此時慢慢開始的。」

蔡律師說:「張大千有『張美人』之稱,可知他畫女人是非常獨到,至於畫花鳥山水亦非常出色,價錢亦是最貴的。記得當時買了張大千的畫,7萬元,買完一落樓,被字畫店的老闆看到,即時出價10萬收購,但我們沒有出讓。」唐律師認為,最重要是當時中國近代書畫作品的價錢不貴,可以買得起。「那時找趙少昂寫對聯,只不過是幾千元,再加上款,現在當然是完全買不到了。」至於收藏渠道,他表示主要從私人途徑洽購,主因是80年代拍賣行業仍未盛行,「現在就滿街都是拍賣行了,大家爭著做,令私人洽購形式少了。」

堅持不賣的原則

然而,藝術的喜好,很多時都是很個人化的,二人是如何協調的?唐律師指出,二人對書畫的看法是有分別的,如蔡律師往往被作品的畫面所吸引,而他則是著重畫中的故事,如詩中所表達的內容。「我們沒有太多興趣,別人可能會每年換一輛跑車,但我們不愛駕車,亦不打高爾夫球,因此收集書畫就是我們的主要興趣了。我們是沒有系統地去收集的,遇上喜歡的,就買下來,就算是不知名的藝術家作品,只要喜歡,亦會買下來。現在最多的是張大千、趙少昂作品,亦有不少康有為及徐悲鴻的作品。」

當有想過,將來這些書畫,會大副度地升值?唐律師指出:「是完全沒有想過的,當時買回來的時候更被阿媽責罵呢,她認為最好仍是買物業收租,怎會想到將來會升值?」他亦指出,目前游藝堂的藏品大約有一千幀畫,大部分都是在早年搜購得來,踏入20世紀後,中國經濟起飛,令中國藝術品水漲船高,因此他亦慨嘆:「現在是買不起的了,張張都過千萬,太貴了。」總有些畫作是夢寐以求,卻最終得不到的?「買不到便算,我們是不會『恨』的。畫歸有緣人,若果是你的,就總會是你的。」不過這過千幀畫,已是一筆很大的財富了,現在很多人在遇上經濟困難時,都會以藝術品套現,香港亦歷經多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過去有試過來套現?「2003年沙士期間,是有點困難,但半年很快就過去,沒有賣過一張,只是有增無減。有時亦會有人上門問價,我對他說,要先過了蔡律師一關,而他就像佛爺般坐著,堅持不賣。」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游藝堂已多次舉行書畫展。2010春天,便與香港蘇富比合辦「天風薪傳」,展出嶺南大師趙少昂逾百幀精品書畫,兩年後再合辦「情義之交」張大千書畫展,而這次卻是應中國嘉德(香港)邀請合辦《百川匯海:游藝堂珍藏書畫展》,匯集現代名家書畫精品其132幀,除展出多幀張大千名畫,更以「鍾靈毓秀」、「嶺南風雲」、「名士筆墨」三個單元,展示游藝堂的藏珍。「鍾靈毓秀」、「嶺南風雲」展出的名家作品包括溥儒、黃君璧、謝稚柳、吳湖帆、黃賓虹、林風眠、劉海粟、齊白石、徐悲鴻、高奇峰、高劍父、趙少昂等;「名士筆墨」的展品有孫文的楷書《大同篇》、章士釗七言詩贈孟小冬,其他書法名家有康有為、梁啟超、胡適、沈尹默等。由收藏到分享,是一種昇華,因為兩位堂主均明白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唐律師笑稱出:「林風眠曾說,藝術是無價的,只要你喜歡就好了。」

虎豹樂圃• 李明哲 | 從音樂教育 推動社區共融


古蹟保育、翻新、活化,是香港人近二十年來常面對的生活經歷之一。而要令歷史建築持續發展,那不單是指硬件上的改頭換面,還需要與當下社區產生共融效應,藉此履行新的歷史任務,從過去走向未來。

位於大坑的「虎豹樂圃」,前身是「虎豹別墅」,於1935年由「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建造,一直是旅遊熱點,至2000年關閉。2012年,胡文虎慈善基金會投標成功,將之活化成音樂學院——「虎豹樂圃」,於2019年初開始營運,把一級歷史建築化身為音樂學校,推動中西音樂同時,亦成為音樂教育及表演的平台,從中創造更多可能性。「虎豹樂圃」執行董事(樂圃策劃)李明哲(Sheryl )指出:「音樂亦是heritage來的,兩者互相呼應,我們歡迎與不同的機構合作,亦邀請各類型的音樂人來這裡演出,等若干年後,當大家想起音樂表演或上音樂課時,就會想起『虎豹樂圃』。」

C: Capital CEO X Entrepreneur

S: Sheryl Lee(李明哲,「虎豹樂圃」執行董事(樂圃策劃))

音樂與古蹟

C:要將歷史建築物改建為音樂學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有很多特別設施配合,如空間的運用、隔音設施等,過程中是如何克服過來的?

S:對,音樂常要追求音質。在2015、2016年間我首次踏足改建中的虎豹別墅時,當時仍是地盤來的,那時我們便開始著手研究如何運用那些房間,因此現時的房間,基本上都是multi-function的,可以用來做演奏場地、教學、綵排,甚至跳舞等,亦安裝了很多隔音板。至於大廳的紅地氈範圍,以前是用來拜神的,現在可以舉行小型音樂會,約容納20至30人。弦樂的聲音,木地板是很適合的,至於吹奏樂器如長笛,就算有隔音板亦未必阻隔得很好,不過我們仍努力去做好各種音質上的測試,以配合作為一間音樂學院的要求。

C:前身是虎豹別墅,上一代很多香港人自然對它有所認識,然而當虎豹別墅變成虎豹樂圃,而你們的對象亦是以新生代年青音樂人或音樂愛好者為主時,虎豹別墅對他們來說,又有何意義呢?

S:我希望下一代,當他們談論起去哪裡學習音樂或聽音樂會時,大家會即時想起虎豹樂圃來。事實上,認識虎豹別墅的,都是上一代人,但我們亦想吸引下一代年青人。當學生來這裡時,由於對虎豹別墅沒有任何印象,因此最初是感到很新奇的,他們會奇怪,為何有些地方是禁止進入,而限制又多多的。當上了幾堂課,他們便逐漸認識到,原來身處的地方是一級歷史建築物來的,於是就開始對建築物背後的歷史文化、保育產生了興趣,有幾位學生更於後來成為了導賞員呢。因此我很相信,音樂與hertiage,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音樂推動社區共融

C:事實上,市場上已有很多從事音樂教育的機構或藝術中心,虎豹樂圃在市場上有何特別定位?音樂課程設計方面又有何特色?

S:這裡只是大宅,又未至於可以跟外面的音樂廳比較,因此我們的定位,是推廣室樂(Chamber Music)。這裡空間不大,因此可以小組形式進行,由4人至10多人不等,無論中樂或西樂都可以。一般學校的音樂活動,大多是合唱團或管弦樂團,但說到專門推廣室樂的,向來比較少,因此虎豹樂圃在這方面是較獨特的。在課程設計上,我們有單對單的音樂課程,亦有小組,主要是教授演奏及溝通技巧。那些4至8人的音樂課程,大家都成為了團隊的一部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一定要進行溝通的,而且各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及責任,若不做好自己部分,就會影響他人。我們是培育他們成為未來領袖,故此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每個人都是領袖來的。虎豹樂圃每逢學期末、暑假或重要節日期間,都會舉辦學生音樂會,同學們均有機會演出,同時又可以讓我們實踐教學理念。至於師資方面,大多是來自香港職業樂團的頂尖樂手,或者是從外國來香港的,都是經過我們嚴格挑選的。

虎豹樂圃的前身為虎豹別墅
主建築部分經過保育及翻新後,成為音樂教學中心。
主建築部分經過保育及翻新後,成為音樂教學中心。
今年大年初一,虎豹樂圃請來城中著名音樂人,於網上帶來精彩的演出。

C:你想透過音樂課程,為學生帶來一些改變嗎?

S:我希望音樂,是可以陪伴他們一生;我想他們是享受音樂,而不止是為了比賽或考試。我們有些學生,在完成課程後,會往外國繼續深造音樂,亦有人決心於未來走音樂這條路,亦有些是純為個人興趣,無論是甚麼都好,我認為最重要的,仍是盡情去享受音樂。

C:虎豹樂圃的另一個特色,是藉音樂去推動社區共融,似乎在香港芸芸音樂機構中較獨有。

S:樂圃有個社會共融計劃,是與很多以低收入人士、長者、基層市民為服務對象的團體一同合作的,藉此為這些人帶來多種音樂欣賞的活動。他們一般先會來虎豹樂圃參觀一小時,然後我們就會舉辦音樂表演活動讓他們欣賞,我們的導師亦會參與其中。另一方面,我們亦得悉一些社福機構內的部分長者,是懂得玩樂器的,於是我們亦會邀請他們來樂圃,與學生一同演奏,從中彼此學習,開展跨界合作。有時我們的學生及導師亦會去一些社福機構做表演及音樂分享的。

疫情前,大廳常舉行音樂表演活動。
歌手兼藝人李璧琦亦於今年大年初一與中樂手crossover演出,為觀眾帶來驚喜。
虎豹樂圃著重推廣不同類型的音樂。

從音樂家到音樂行政管理

C:談談你本人背景。你自小已決心走鋼琴演奏家這條路,年青時代的演奏經驗更甚為豐富,為何後來會改為從事藝術行政工作?

S:我是在香港出生及長大的,自小已很有音樂天份,其後就往紐約深造音樂,一心走鋼琴演奏家這條路。去到美國後,擴闊了我的眼界,見識多了,興趣又愈來愈多。對我而言,要走鋼琴演奏家這條路是不易的,在讀中學時,我已常往歐洲演出,由於父母都要工作,未能陪伴在側,於是很多時都是一個人,如一個人在歐洲坐火車去某小鎮表演,整個旅程是很孤獨,一點都不容易。以往,鋼琴是我惟一,但上了大學後,就開始選修不同的課目,其中我對商業管理亦產生了濃厚興趣。畢業後並沒有放棄音樂,仍常與朋友玩合奏的,並在紐約其中一間大學教過了一段日子,其後開始發展音樂行政管理這條路,從事音樂出版。2009年,我回到香港,加入了香港小交響樂團,為其策劃室樂表演項目,其後轉而從事音樂文化工作,至2018年加入虎豹樂圃。

C:現在常跟樂手、音樂家接觸,偶然亦會緬懷那些在台上演奏的日子嗎?

S:現在做得行政多,平日彈琴的時間亦少有很多。不過在疫情期間,由於常work from home,反而多了彈琴的機會。今年一月虎豹樂圃首次舉行網上演奏會——「遊弦活樂線上音樂節」,十場演出,請來了很多音樂人來表演,當中有我的前輩、師兄、師妹,如今都成為演奏家。身處現場欣賞他們的演出,我是感到開心又驕傲,可以藉著虎豹樂圃這個平台,帶來如此精彩的演出,大家亦很踴躍參與。坦白說,雖然亦會掛念從前在台上演奏的日子,但另一方面又很開心,可以憑藉這個平台,為音樂界及下一代,創造更多演出機會。

C:我亦有在網上欣賞「遊弦活樂線上音樂節」,整個演出都精彩,而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演奏的音樂種類,竟有中樂、西樂、流行音樂、南音,甚至有A cappella無伴奏合唱,真是很多元化,而這種刻意安排,似乎亦體現了虎豹樂圃的音樂理念。

S:對,音樂雖然有中西樂之分,其實當中是沒有分界的,音樂世界是很廣闊的,當今音樂界亦很流行跨界合作,中西音樂常一同jam的,加上虎豹樂圃本身的建築特色,亦非常適合推廣中西合壁的音樂文化。音樂,始終是一種溝通渠道,藉著虎豹樂圃,我希望各類音樂之間可以產生對話,大家一同學習。

從虎豹別墅到虎豹樂圃

胡文虎及胡文豹兩兄弟祖籍福建,生於仰光,於1909年繼承父親胡子欽在當地開設的小型中藥舖永安堂,隨後將父親的配方改良,製成於仰光及東南亞各地家傳戶曉、專治身體痛症的虎標萬金油。

1932年,胡氏兄弟選擇以香港作為虎標藥物第二大生產地,而胡文虎的二夫人陳金枝更購買了港島大坑道一塊陡峭多石的地段,並於1936年建成佔地8英畝的房子及私人花園。房子雖然是胡文虎家人的住所,但以兄弟二人的名字來命名,稱為虎豹別墅,是採用中國式折衷主義的建築之一,毗連別墅及其私人花園、依山而建的萬金油花園。萬金油花園中有很多著名景點,以「虎塔」及俗稱「十八層地獄」的十殿閻羅浮雕最為聞名,藉此道出了警惡勸善的故事。虎豹別墅於建成後即開放予公眾遊覽,成為好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虎豹別墅主樓及私人花園於2001年交予香港特區政府作保育用途,而「萬金油花園」則於2004年拆除,以配合重建發展。2009年,虎豹別墅建築群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11年,胡文虎慈善基金會及虎豹音樂基金獲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支持,將虎豹別墅活化成虎豹樂圃,成為當局現時活化計劃中唯一以音樂模式發展的歷史建築。